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浦家齐 《上海教育》2013,(13):51-51
今年的本科自主招生,因为限制了笔试科目,对理科考生就自然地剔除了化学考试。这使得一些人忧心忡忡起来,因为报考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已经够少了,一旦不考化学,中学生岂不更加不重视化学了!今年开始规定了自主招生笔试科目不超过两门,但是复旦大学仍然坚持荟萃了十门课程的"千分考"。至于为什么坚持要考十门,曾经的解释是,复旦大学要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招偏才、怪才。前些年上海有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也曾引起过类似的担忧:语文课又一次被牺牲了!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的人才的选拔.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又不适合中国国情.于是,笔者试图提出"分专业高考制度"的构想,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这样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从而促进中国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下,许多重点大学都纷纷改革人才选拔模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著名学府明确提出破格招收"奇才"偏才"怪才".这些大胆的改革确实令人感到欣喜.  相似文献   

4.
正近十年的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已为高校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总体上是积极的,实施步骤是谨慎的。当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社会上有些人对自主招生有些误解,以为自主招生就是为选拔"偏才怪才",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容易对基础教育产生误导。自主招生同样欢迎"全才"。今后,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西方自主招生模式也将遭遇国情困局。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6.
2009年全国高考刚刚结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说:高考制度有可能选拔人才,但也压抑了天才偏才,因为高考制度并不是单独为了选拔天才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大学生偏科现象。要重视对偏才的培养,但偏科不等于偏才,不能因为“偏才”的特殊而降低人才培养的标准,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考试研究》2020,(4):17-21
我国现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已经与社会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亟需改革。为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提出国家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招生单位组织"专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改革设想,其中将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为3门: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工程综合能力,并就组织和实施提出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份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将遭遇国情困局.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必将促进中国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办学,高考功能从选拨性向适应性转变,高考的多样化改革势在必行。在此趋势下,首先可以尝试的就是在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中增加单科招考,选拨在个别科目上有特别天赋而在其它科目存在"短腿"的学生进入研究性大学,满足广大偏科学生的需求,为高校拔取英才,为科学创新奠定基础。这既不违背人才发展的规律,也不损害公平的原则。对于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则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李娟  龙耀 《教学研究》2008,(2):95-103
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西方自主招生模式也将遭遇国情困局.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13.
刘毳 《考试研究》2014,(1):24-28
英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地位变化,既受高考政策影响,也体现了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要求。本文论述高考英语科目的地位变迁与改革举措,分析其政策导向,对深入认识高考英语科目发展趋势,促进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据明史记载,明朝的人才“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四种方法中,科目(即科举)最盛,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荐举指推荐民间人士做官或破格提拔官员,是选拔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铨选指官员的考察和升迁方法。研究明代二百七十余年在这方面的成败得失,颇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和强调人才培养、选拔的形势下,有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全国知名的中小学培养目标的价值分析,结果发现: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以及品德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但基础性、阶段性和学校特性不够突出;学校培养目标体现了为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主义价值和为社会人才选拔和分层服务的精英主义价值,与教育改革纲要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相冲突,不利于国家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应坚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不主张培养“偏才”、“怪才”;应坚持反映中小学的基础性,学生的发展性、未完成性和差异性的要求;学校培养目标的价值创新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本刊第四期重点地介绍了今年我国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在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的相关政策和动态报道。由此,我们也从中了解到“偏才”也有用武之地,“偏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将逐渐拓展。下面,我们再从几个特殊的例子来认识“偏才”,思考“偏才”。  相似文献   

17.
3.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不可以说全部,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的申请的公平程度都不可置疑,尤其是顶尖大学的录取过程,在社会上甚至从未有民间对申请过程中存在腐败不公平等现象的指控和议论。虽然申请选拔制度着重对学生主观品质考察,但是这样的“主观考察”似乎没有为不公平带来空间。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之友》2010,(5):10-11
赵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上北大.在目前来说是一个新生的人才选拔制度。只要校长可以推荐那些某个方面很突出的学生上北大.那么这种模式就可以为北大提供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井源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12+24-12,24
论述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新技能、新科学、新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经济需要的专才、歪才、奇才、偏才、怪才等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20.
据《新闻纵横》报道,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讲坛时谈到了该校自主招生的问题。他认为,"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选拔个别的偏才、怪才"。2012年自主招生的一个高峰即将到来,"北约""华约"将同时开考。有人发问:偏才、怪才是否因为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