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挫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知识和教师对于文本知识的启发点拨,学生学习表现偏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暂时失去对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在此所说的文本特指语文学科的教材,它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其中一座桥梁。教师在使用它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细心、认真的解读,从而形成课堂预设,使知识有效地通过教师这一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知识河中。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经历从"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才能使文本成为自己美丽的倒影,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自身的感知认识,但直击阅读课堂实际,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对于文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苍白粗浅,课堂氛围毫无生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对文本有深入的见解,通过文本细读,针对文本细节特点设计备课,在课堂上灵活掌握教学进程,传授丰富灵动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对作者笔下的情景、人物等的交流,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培养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采用多维度解读文本的策略,意在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付静 《考试周刊》2023,(16):50-53
在目前的教学主流趋势下,初中语文课堂逐渐向着深度化学习的理念上发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还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感情的体会以及文本背后内涵、价值的理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深层次的感知,教师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曾水浪 《考试周刊》2011,(44):54-55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感知、理解、评价、创获,都依赖文本。教师个性解读关系着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师生通过观照文本及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实现教材的知识架构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桥梁。有效运用这座桥梁,可以将学生引向斑斓的知识殿堂、五彩的精神世界。那么,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里,作为教师应该怎样立足于课堂,通过准确、适度的课堂提问,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能力呢?这无疑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语文课堂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更倾向于生成性.是生成的课堂。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人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思想、意象或人物,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我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营造一个开放、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相似文献   

9.
顾菊香 《语文天地》2012,(20):18-19
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前进,有效课堂在摸索中完善。通过相关性文本阅读、延伸性文本阅读、批判性文本阅读和欣赏性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完成构建有效课堂的知识积累。理想的语文课,应该个性鲜明、富有活力,它既能充分呈现学科个性、文本个性,又能全面发展教师个性、学生个性。它魅力无穷,能牢  相似文献   

10.
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关键在于处理好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动机的有机统一。起始点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制造思维冲突,这样可以实现教师教学知识要求的多方面性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多层次性、教师教的知识的时代性和学生学的知识的发展性、教师对教材文本尊重和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的统一,能体现课堂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深入把握文本主旨,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之时,有时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扩展思维视角,从文本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不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阅历、个性特点等原因,对文本的阅读往往或肤浅不到位,或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以积淀文学底蕴;要紧扣文本,构建诗意课堂;要巧于安排,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文字背后蕴涵的信息,深入挖掘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有效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使学生不断吸收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足发展。一、扎根课堂,开发以文本为中心的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是学生增长语文知识的主要平台,又是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阵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围绕文本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学导创"等阅读策略,阐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掌握文本知识,生成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细读文本,赋予文本生命灵性,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精心设计问题,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保证;驾驭好学生的思维,积极组织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组织有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袁瑞 《现代语文》2013,(11):120-121
当前有的课堂看似高效,实则不然。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大容量地展示知识,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以为这就是高效。其实,这是将语文课上成图像课,容量虽大,学生收益却少;有的教师课堂上与同学对文本随意地说三道四,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你一言我一语辩说,以为这就是深入地探究文本,能产生高效。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对话,有一次在杭州,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课堂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个性化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由于受知识、智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效度、速度。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引导。引导不是教师告诉,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帮衬而已。1.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走进文本。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当是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堂上散发出绚丽的光芒,并由此形成新的积累,必须让学生深度参与文本学习继而走出文本,在学生思维与文本(乃至作者)产生的碰撞中通过吸纳、建构而达到知识、文化、品质乃至美学意义上的素质性沉淀。可是,当前不少中学语文课堂,或者因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存在误解,或者因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保留在教师的头脑中,“所教内容的学科本质”不见了,课堂成了传统语文教学观与新课程思想的杂交体。  相似文献   

19.
<正>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能给予学生机会去进行知识的实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一直重复的实践让学生感到乏味。实际表明,语文生态课堂可以带给学生新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注意语文生态课堂的建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解读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找寻其与学生兴趣相匹配的一部分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走近文本,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有效挖掘利用课中、文本里的生成资源,学生的情感会升华,能力会增强,感悟会加深,教学活动更多姿多彩,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