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得全堂夜讌是冒襄为著名理学家兼遗民陈瑚的来访而举办的戏曲盛宴,夜讌上冒氏家乐演出了<燕子笺>和<邯郸梦>二剧,这两部戏曲所相关和反映的反抗奸佞的历史事件及故国之思使得善隐者冒襄及苦隐者陈瑚摒弃生活方式上的隔阂,达到嫉恶如仇、悲思故明的情感共鸣,并引为同志知己.陈瑚于夜讌后广泛宣传水绘园雅集之胜及冒襄的高才懿行,他为夜宴所作的<得全堂夜讌记>和<得全堂夜讌后记>后来成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历史材料依据,并对之具有精神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路得记>与<涌泉跃鲤>是两则在基督教和儒家传统中非常有影响的故事.本文拟从家庭生活中的婆媳关系为切入点,在对两个文本进行叙事与宗教伦理学解读的基础上,分析路得与姜诗妻这两个媳妇对婆婆情感中的爱与孝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并由此反思"爱"在基督教和儒家伦理中的意义、实践与功用,以及形成这些深刻差异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宏娟 《现代语文》2005,(12):99-99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和<圣经·雅歌>同为抒情诗,二者之间由于文化传统之差异,导致了诗歌风格之不同.试就<国风>和<雅歌>所表达的男女情感的差异性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探讨其异同的原因,从而解读华夏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情爱及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诗品>的立足点是五言诗.钟嵘作<诗品>的出发点是探求情感表达的恰当方式.<诗品>的品评原则是情感寄寓在文辞之中呈现的整体美感.曹操诗被放置在下品的原因是其风格之"直"与钟嵘的审美理想不符.  相似文献   

6.
<秋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起初,编者是把<逍遥游>(节选)放在这一单元里,后来,由于一线教师反应强烈,认为把庄子<逍遥游>这样内容艰深的文字放在高一年级的教材里,和学生的阅历与心理认知能力不符,于是把较为浅易的<秋水>前移,把<逍遥游>放到了高二年级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注意到<怀念母亲>里有一段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对我来说,还不能真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一个老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娓娓地叙说着母亲临走前的日子.言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彻骨的遗憾.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有部小说集<乾(月巽)子>,其中的<华州参军>通过男女主人公三合三离的爱情彰显出情感至上的情爱观,艺术上亦有独特之处.<华州参军>的情节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市民化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作为一颗长期蒙尘的珍珠,<华州参军>应当引起古代小说特别是唐传奇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丽 《文教资料》2009,(18):95-97
<创业史>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虚构,它的真实性只需要基于作者情感的真诚,在此基础上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分析<创业史>中人物形象及主要情感取向,并以此来关照作者柳青在文中的情感叙述.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读彭端淑的<为学>,大概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至今,许多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句,已经淡忘了.惟有四川深山里那个穷和尚的形象,久久不忘.  相似文献   

11.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3.
教学<荷塘月色>时,我出乎意料地发现学生对<采莲赋>和<西洲曲>很感兴趣.我想只要学生喜欢,不妨把它作为交流的一个兴奋点,通过这两首诗去打开作者尘封的情感,让学生更完整地理解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全篇.于是,我在课堂上增设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明军 《现代语文》2005,(9):100-101
在当下我国通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入选作品篇目最多的作家,其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五猖会>;散文诗2篇:<雪>、<风筝>;小说3篇:<社戏>、<故乡>、<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选入6篇,其中散文3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小说3篇:<药>、<祝福>、<阿Q正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是否太大,另当别论,但从选入的篇目质量和数量上看,都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性.本文拟以鲁迅小说作品为例,略谈一下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色笔记>中的人物的自杀情绪和自杀行为,隐含了莱辛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死亡主题.<金色笔记>中的死亡主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自杀意识与安娜的精神危机,自杀主题和爱拉的情感危机,自杀行为和汤姆的失明.通过对这些自杀现象的解读,从而说明在莱辛构筑的形式世界里个体生命在混乱的外部世界中求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学道德纲要>指出:思想品德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情感是促进人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催化剂,是转变学生的先导.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认识,达到知行统一.在进行未来版第八册<爱护动物>教学中,我紧紧把握情感引发点,采用"四步"激情法,层层深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藏于中秘、靠抄本有限流传的<大戴礼记>得以普及,对它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朱熹与杨简可谓代表.与朱熹相比,杨简对<大戴礼记>多持肯定态度.他将<大戴礼记>放到儒家思想特别是心性思想的语境中加以关注,提升了<大戴礼记>的思想意义.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先圣大训>中.但<先圣大训>最大的特点不在文字校正、训释,而在以圣言张目,以经典注我.尽管如此,<先圣大训>有关<大戴礼记>的研究对后来者仍有影响,如清代孔广森作<大戴礼记补注>、汪中作<大戴礼记正误>即多有征引.  相似文献   

18.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作者以"死亡"为基点,阐述了生命的自我揭示原则."死亡"既是小说里人物情感的悲剧性特色,同时,也是作品艺术价值生成的媒介.从而,"死亡"成为这部作品的双重风景.借助于"死亡",使得小说由第一本文成为第二本文."死亡"是生命的自我审视,是激情的闪电宣言,是自由的过渡和桥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最初的创作形式是词,最早公开于1938年.为便于传播,这首词被改编成<长征谣>歌词.<清平乐·六盘山>从一开始创作时,就酝酿得比较成熟,自然天成,没有经过多大的修改.认为这首词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甚至达八次之多的学者,没能拿出足够的论据具体指出每次都作了哪些重大修改,因而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