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统的物理教育注重其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内蕴的人文价值,未来的物理教育将更加注重物理教育人文价值的开发,注重科学探究和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中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最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科学教育应有新的内涵,不能将学生封闭在科学知识的城堡中,而应采取一种开放的观念和态势,让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相连接,并从后者获取无尽的精神资源;要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使科学教育有源头活水;还应与科学世界相沟通,让科学教育走近它的原生态——科学探究世界。这样的开放观念与开放体系的建构将把科学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更富有人性,使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得到实现。我校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指向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为人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性的完美化。它能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和意义体系关系到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既是科学教育,又是文化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教材内在的人文教育价值,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好渗透意识和潜移默化两个原则,对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教育、美育、AQ教育、合作品质与独立品性教育等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5.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具有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特征,它同样也存在着根本缺陷,即这种科学观强调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截然划分,忽视科学的人文价值以及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实证精神,忽视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重视科学的逻辑,忽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由此,透视和分析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现实中两者尖锐对立、分离。  相似文献   

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围绕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以整体主义的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存在性联结",这种联结通过重拾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自我与他者关系获得确立,其实质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向自身存在的复归和扩充中实现向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种需要正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是在整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吸纳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崭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个案,明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丰富人文教育内容体系,正确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精英意识与大众意识四大关系;探索人文教育的“有形”与“无形”形式,启动“熔炉工程”,追求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强调抓方向、抓重点、抓特色、抓品牌,突出人文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高度重视科学与人文结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重要主题,是本课题研究重要的国际背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是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及教育宏观背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正在为21世纪学校教育所重视。是本课题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育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构建以和谐为主线的历史观、社会观,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开放的世界意识和人文素养,体现中学历史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教育是培养学生人素质的教育,包括人知识的学习和人精神的培养,新经济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是人扣科学的共同发展。中学物理除具有自身工具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丰富的人价值,表现在扣谐统一的美感、理智性情感、道德感、集体协作精神扣平等开放精神以及辨证唯物观等,加强中学物理人教育应提倡开放式教学模式,把物理教育同物理历史世界、生活世界、科学研究世界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朱璋龙 《教学研究(河北)》2003,26(3):194-196,206
加入WTO以后,中国大学精神应主要强调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开放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创造知识、科学发明的最本质要求,是大学精神的灵魂;独立精神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大学自立于世界的最基本要求,是大学精神的内核;开放精神是创新的动力,是大学精神的支柱。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基本精神.教育的人文精神在疏远人的科学主义、疏远个体的社会本位论和疏远个体内心的行为主义的作用下,被严重遮蔽.在教育中,实现关爱人类、尊重个体、珍视内心,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得以显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教育也同样具有指导价值。高职教师应立足职业教育现状,结合高职生身心特点,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看待学生的全新眼光、对学生的爱以及他不断自我充实的精神和"以个性影响个性"的教育方法,从而让每个高职生得到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Sobhi Tawil 《Prospects》2001,31(3):293-306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a variety of settings around the world indicates that a focus on the shared human experiences of people affected by armed conflict appears to respond to diverse educational needs in very differ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settings. Education in humanitarian law fosters increased awareness of humanitarian issues in the face of the threat of armed conflict, encourages a shared sense of citizenship in post-conflict setting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minimal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norms, and heightens awareness of less contentious means of address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various issues of global concern. In post-conflict and divided societie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itarian issues highlights the common human concerns that arise in times of armed conflict, concerns that are often obscured by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driven analyses. By developing a sense of shared destiny, education in humanitarian law can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and rebuilding social cohesion.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群体对这个时期的国家、社会、未来以及价值观融入了新的理解和看法。根据调查结果最新数据了解到,高职学生有普遍的强国意识,有竞争意识,注重个性发展,但却被心理健康问题所困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与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发挥实践教育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需要传承和弘扬,更需要建构和养育。鉴于科学精神具有习得性和难获性的特点以及科学不"精神"的现实状况,科学精神的养育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它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神圣的好奇心,真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借助动态课程克服知识断层化问题,加强实验教学彰显科学教育特色,实施过程性科学学习行为评价。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传统上科学教育只重科学知识教学的窠臼,进而向着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的理想迈进。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本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人文课程无疑应以人文精神教育为目的。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在掌握事物规律之后,方能求得有序、和谐、正义和美。由于科学知识的思维前提是人与世界的二分,所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确立"人"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形成"人的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9.
学生全球公民素养的培育关系到学生如何致力于未来生活和人类拥有怎样的未来,理应是历史价值观的要义所在。“全球意识、世界公民责任认同、世界和平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球公民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全球公民素养培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民族情怀和世界意识,弘扬时代精神,培养批判和理性思维,关注现实世界,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增强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关注全球利益和人类未来。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是教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由的自为存在。它通过认知教育世界、引导教育生活、创造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价值;借助于问题转化和主客体互动、逻辑自洽和经验证实建构教育理论和关注教育实践。由于固有的“悟性”特质和社会精神使然,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缺乏科学意识,特别是科学精神。现代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倡导和培育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这就要求超越以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借助科学的中介实现教育研究“天人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