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都很关注职业教育。1918年,他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观,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既是他乡村教育实验的起步,也是从实践中贯彻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开始。晓庄师范学校由陶行知自任校长,初始学校仅设两院,第一院是乡村小学师范院,赵叔愚任院长;第二院为乡村幼稚师范院,陈鹤琴任院长。附设燕子矶、尧化门和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同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主张。他在1918年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观点,并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设备、课程等问题作了全面论述。其观点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实际情况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向上向前”生活并富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不久,他即深感当时国内的“农不农、工不工、商不商之险状”的危险,认为这是“欧美之职业教育,吾国曩未之行”的缘故。1918年11月,他在《教育与职业》杂志第1卷第3期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全面论述了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  相似文献   

5.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乡村教育观念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于1918年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阐述了"生利主义"的思想,成为其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界对"生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认为其思想侧重于物质资料的"生利",注重社会的"产出",却鲜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论述。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利主义"思想的再认识,将进一步阐述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在指出"生利主义"物质层面的同时,重点强调其思想的精神层面———生利之"利群"意识,及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  相似文献   

8.
吴晓清 《湖南教育》2009,(12):39-39
一、创新型校长要有使命感和教育理想 看《陶行知教育文集》时,有这样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教人都离开乡下往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建房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教人分利不生利,遇到了水旱虫灾不知预防,教农民子女变成书呆子。”如果用陶先生这句话对照今天的农村教育,我们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当今有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把杜威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翻了半个筋斗”:“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变成“社会即学校”。他还提出“职业教育是第二期的或继续的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乡村学校是中国改造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和“教育与农业携手”,发展了杜威“职业教育为公共利益而产生”的恩想,并把其影响扩大到了中国广大乡村,是杜威的中国信徒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使西方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实现本土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乡村实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走出瓶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生利为主义"的教育目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思想,"经验,学术,教法合一"的师资素质,"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的生本理念,以及"开放型"的学校办学体制等。反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实际,无疑为农民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出路:为农民"生利"服务,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优化"三农"教师结构,树立现代农民观,以及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长远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的"生利"乡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清楚地了解中国乡村教育不适应本地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的问题,给予分析性的批判,提出解决乡村教育弊端的发展方向在于"生利",培养学生的技能。基于此,他思考建设"生利"乡村学校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问题,并且把生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质量以及推进农村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深化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大发展的好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如何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在其《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就有深刻论述,它不仅指导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其内涵表现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该理论博大精深,以此指导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价值颇大.一1918年陶行知先生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伴生活所有,伴生活所需.一个学生长大成人,能自立于世,其基础是要有一个职业.为了适应社会,胜任职业的需要,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按市场经济要求开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于1918年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围绕"生利"二字阐述了他关于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备、课程、学生诸要素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乡村教育观念 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从陶行知职业教育的价值基础出发、介绍了"生利主义"职业教育内容、"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陶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今天所要讲的,是关于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国估算有100万个乡村,如欲教育普及,一个乡村至少有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至少要一位教员,而且要好教员。但是,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忍受土匪、土老虎的侵害而不能自卫,遇了水旱虫害而不知预防。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像这种教育,大家还高唱教育普及,真是痴人说梦。其实这种教育决不能普及…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行知中学(以下称“行知中学”),是我省实践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试验点。自1981年改为职业中学以来,该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实践陶先生“生活教育”特别是“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从该校与社会联合办学情况这一侧面,进行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民,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于;他教富的变贫,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胡晓风陶行知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的先驱。他在中国率先与黄炎培共同提出职业教育,并以试验主义相伴随,而使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走上生活教育的宽广大道。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教育运动起始于职业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开始走上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