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可馨 《东南传播》2021,(12):59-62
解码景观是接近区域电影的一条常规路径,在通过符号、图景、文化、历史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后,影响区域电影确立身份标签的因子仍旧需要挖掘.区域电影不只存在一个"他乡",贵州区域电影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游走于"超俗"与"世俗"之间,在银幕中构建了一个静谧的"他乡",这一意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贵州区域电影得以跃出区域电影的序列,展现了其独有的在地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最具国际化性质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数量不断增多、市场布局更为完善的同时,仍面临整体带动性不足、观念陈旧等问题.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就必须在观念、渠道、市场调研、人才、合作拍片等各个方面加强努力.  相似文献   

3.
电影理论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逐步发现的"进化"史,由"电影是一门艺术"到"电影是一种媒介手段",或者各自成为一种研究视角,即分为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作为媒介、电影作为文化等.总之,电影已经被当作是艺术、媒介、文化角色全然分开的肢解物.其实,这并不符合电影发展的实际.作为唯一依赖高科技以及高投入的艺术,在创作之初就必须考虑商业回报,所以,传播事实上就是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使徐园一举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电影院",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和电影商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南戏"存在的理由 1895年,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并于当年的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七个半月后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这种"西洋影戏",成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王新锋 《传媒》2018,(15):49-50
作为"电影的长子和故事片的穷兄弟",纪录电影走过百年历程,但始终难以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但这一困境因"现象电影"的出现而终结.2018年,我国第一部现象级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制作、传播和接受上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现象.该片铭刻时代奋进影像,讴歌中国梦和中国精神,与当前影视文化语境高度契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时代精品.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荣誉》一书被读者誉为"中国最好的电影书籍",它不仅创造中国电影书籍印次之最,而且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成为国内数十所艺术院校学生必读书.本书著者每一次授课几乎是一座难求,很多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听课.  相似文献   

9.
李蕊 《现代传播》2019,(12):109-111
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作者策略",长期以来存在着"消极作者论"的误读。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存在论》中曾提出"拒绝人的介入"的说法,被认为是一种主张电影作者零介入的"消极作者论",这实际上是他早期文化评论阶段的观点。安德烈·巴赞的新现实主义美学主张"隐去作者",同时强调创作主体的"选择作用"和"个人视野",追求独特的审美处理方式,它包含着对创作主体的创造性作用的高度认可。安德烈·巴赞在后期发展出了独立的"作者策略",这一"作者策略"有着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它主张在发掘电影导演的个性和天赋的同时,从作品出发对电影做出合乎美学原则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数据剖析了中美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初期的表现,得出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波动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都不能简单归因于"口红效应",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电影市场的冲击程度需要继续观察,最后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供电影市场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  相似文献   

12.
郭立 《今传媒》2016,(12):98-99
2016年初,豆瓣网(以下简称豆瓣)发布了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亦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文章运用"电影大组合段"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豆瓣是怎样运用影像诗理解、阐释受众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13.
从解放前的军队管理到解放后的军管会管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对电影实施的"统一管理",正表现出新兴国家急切希望控制电影这种大众传媒,把自己的权力渗透其中,去影响公共领域建构的明确意图,这正是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的"社会的国家化"进程."社会的国家化"强调的是国家的公共权力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渗透与影响,并由此导致公共领域发生结构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建国之初电影的"社会国家化"进程进行回顾与检讨,使之对今天的电影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与警醒.  相似文献   

14.
一小众图书出版的内涵与特点 了解小众图书出版,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小众".小众,是相对于"大众"来说的,是指有着相同的背景或兴趣爱好的一部分人的总称.比如一般大众都喜欢看电影,但有些观众只喜欢看某一位导演的电影,而且这位导演可能并不热门,这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观众看做是"小众".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众人群由于有着相同的追求和"共同语言",更容易走到一起,于是便形成一个个的"小众圈子".现代社会主张个性化、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日益差异化,这样便形成了众多的小众化市场.例如小众音乐、小众电影、小众软件、小众旅行等等.另外,现今在90后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非主流"文化,也可以看做是小众化趋势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更加频繁与深入.互动电影是影视在当下融入新的媒介形态的又一次尝试,兼具电影的叙事性和游戏的互动性.传统的电影艺术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和结构逻辑等方面发生变化,后现代化的文本显现出开放和网状结构,"待写文本"需要观众通过"具身体验"的沉浸与交互,才能完成观众和创作者在数字网络时代的"互动创作",电影和游戏在不断的碰撞中,呈现出融合和共生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张乐盈 《今传媒》2020,(4):111-113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丰富,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从起初单纯将其视为"视觉艺术"转为兼具画面空间和听觉空间的"视听艺术"。声音不再是电影语言中的"附属品",或是"辅助性"元素,它影响着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本文以高口碑印度悬疑类电影《调音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元素、音响元素、语言元素对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代欣 《今传媒》2011,(7):80-82
2010年,新媒体电影首次大规模呈现,因此有人将2010年称作"网剧元年",网剧即网络电视剧和网络电影。在对新媒体电影现状介绍的基础上,我们以"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为例,通过对其成功之处进行分析,提出新媒体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先是引进片的攻击阶段,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并开始了反击阶段;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票房份额加大。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从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对引进片的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悬念",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悬念"的运用,能引起读者或观众在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相似文献   

20.
"山寨文化"广受追捧,至今仍然持续发酵.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官员"、"山寨明星"、"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台",以至于新闻联播、春节晚会也被"山寨化".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倪萍提出提案:"反对山寨文化",反对抄袭、剽窃等盗版文化以"山寨"为旗号泛滥横行.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