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有幸第二次参加了本师新闻报道学习班。在实习采访中,有位同学在一天之内就采写了四篇稿件,在分寄时,他叫我看了一下,我看后直言不讳地说:“写得比较成功,只是有。两篇标题不怎么样,最好改一下。”他听后莞尔一笑道:“嘿!只要内容能中编辑的眼就行了。”他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那几天报社沈编辑为了修改学员的新闻标题,整整一上午冥思苦想的情景;并由此联想到有些通讯员在拟制标题时那种不可取的依赖思想。这些同志认为只要把内文写好,就算完成了一篇稿子的全部任务,心想编辑一定会给加上一个漂亮的标题。殊不知,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往往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的结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6.
我喜欢“爬格子”,自然多与舞文弄墨者一起切磋技艺,研究作文之道,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同志文章写好后不愿修改,草草邮走。等待编辑给修改。这种态度很不足取。我在某报社帮助工作过,体验了一段“编辑”生活。文章一经编辑之手,一般会增色不少。但有些东西编辑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比如引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人之于物,有同好焉。比如我们做编辑的,喜欢好稿,就很有瘾,譬之于孩童喜欢糖果,女人喜欢时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的,喜爱是做好事情的基础。爱业,而后有敬业,而后有事业有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赏并倡扬编辑对于好稿的喜爱。 但凡事皆有度。爱固好,滥爱、嗜好成癖则不一定好。有时反而会被这“癖好”遮了双眼,蒙了理智,乱了方寸。最明显的例证,便是这些年对一些能产生“轰动效应”的通讯员来稿或“自然来稿”的处理:稿子题材大,主题新,事儿奇,写得巧,哈,几乎是妙不可言啦!于是编辑眼睛一亮,心花怒放,马上延揽入怀,如获至宝,迫  相似文献   

8.
某团政治处主任袭样水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是人才,我们就大胆使用”。不信!请看下面3位报道员喜遇袭主任这位“伯乐”的经历。A1995年元月、一连新战士张军刚入伍,在紧张的训练间隙地舞文弄墨地搞出了几篇“新闻稿”,老战士指点他拿去让袭主任过过目,说只要主任那儿能过关,见报保证没问题。小张果真带着他的几篇‘准作”到了袭主任办公室,袭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他。看完稿,爱主任发现,虽然稿件中新闻写作的几个要素还残缺不全,但他文字功底尚可,特别是他对新闻写作的追求更难能可贵。于是,袭主任在鼓励他的同时,心中…  相似文献   

9.
我们爱写稿的人,常把写好的稿件相互交换阅读,发现有的稿件错字多,语法不通,尤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不知所云。其实,这些稿件只要认真推敲、多修改几遍是完全可以校正的。对此,有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有啥关系,反正编辑会修改的。”若问,为啥要把新闻稿写得如此烦琐冗长,回答是:“多提供些材料有啥不好,反正让编辑去删削好了。”  相似文献   

10.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1.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12.
组织稿件的几字诀要把副刊装点成花团锦簇的园地,需要编辑人的巧心安排;但是,光有巧心还不够,还需要稿件。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稿件的编辑,本事再高明,也编不出一期像样的副刊。所以,组织稿件,在副刊的编辑工作中占着很重的地位。这工作乍看起来不算复杂,好像只要多打打电话、多写写信就行,再不就多跑跑腿,登门拜访,不管效果如何,冲上门去再说。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这里面也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你打个电话给一位作者: “××同志,您最近能给我们写一篇文章吗? ”这个电话对他是意外的“袭击”,他也许正在考虑一个新问题,也许正在同别人商量一件什么事,也许正在开一个什么会,也许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一本新书,总而言之,没有任何关于写稿子的思想准备。然  相似文献   

13.
编辑琐谈     
当了不少年编辑,应有许多“甘苦之谈”。但编辑工作头绪纷多,事务烦琐,个人感想和意见不免细碎可厌,所以,虽然不吐不快,还是说得简要一些好,特别是近来新闻出版界正提倡写短文。一、编辑人员的培养补充——这是一个老问题,近来似乎压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是一家县报编辑,暇余喜欢写些“豆腐干”。前段时间,我这个小报编辑却受到一些“大编辑”的青睐,信件和电话不断,大多是询问我所在的报纸有哪些专栏,稿酬如何,能否为他们开辟“名人专栏”并支付优厚稿酬。还许诺,如能“互惠互利”,保证每月刊发我多少稿件支付多少稿酬云云。当我如实告诉他们,本报登千字文章最多只有20元,“名人稿件”受之不起时,几位“大编辑”竟立刻就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15.
雷志义 《传媒》2002,(12):30
“题好文一半”,意思是说,只要做出了好标题,文章就等于写好了一半。大凡编辑,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待标题是从来不敢马虎。但是仔细观察老一代编辑与现  相似文献   

16.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8.
在豫北滑县,人们只要提起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聂喜旺,无不啧啧称赞。他痴爱新闻写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用辛勤的汗水酿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全县颇有名气的“文秀才”。 万事开头难。聂喜旺尽管文字根基深厚,但写新闻是个“门外汉”。为了尽快“入门”,他忙完了办公室的工作,就利用节假日深入基层信用社采访,很快掌握了写作技巧。有时为采写一篇稿件,取得第一手材料,聂喜旺踏遍全县20多个乡镇,写了改,改了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如为写《初探防止存款挤兑、信用社倒闭的方法与途径》一稿,他调查了  相似文献   

19.
1919年秋,写好了《两个家庭》这个短篇小说的谢婉莹,始为自己选定一个笔名:“冰心”。自兹而后,冰心这位世纪同龄人,几十年风雨云雷,为国家为民族呕心沥血,写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至今犹未辍笔,将一片爱心化作甘霖,撒向人间,润泽人生。真个是,文坛诸君如相问,永远永远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啊!  相似文献   

20.
闲暇时,不少业余通讯员在一起海侃,普遍的感觉是,费了好大劲写出的新闻稿,很难推销出去。有人便感慨道:“唉,现在的稿真难上呀!”稿子果真难上吗?我觉得,稿子难上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只要你的稿子质量上乘,就会由“难上”变“易上”。“三分靠采写,七分凭关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漂亮姑娘”谁不爱,稿子好那位编辑会将它拒之门外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业余新闻采写的实践,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呢?一、动笔写稿时,不要只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刚开始写作新闻时,我不加选择和思考,点灯熬油一气写出几篇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