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怀志 《职大学报》2009,(3):109-110
孔子体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倡体育的教育家,他建立了完整的体育思想体系和养生观,其提倡的勇武观和德、智、勇力的教育内容,礼乐观和射御的教学实践,寿夭观及其动静结合的中庸之道,时古代和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当研读孔子的体育思想的经典著作,科学剖析、提炼贯穿其中的"礼""义""仁""中庸"的思想精髓,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实践需要,优化融合,进而实践运用,以达丰富内涵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仁学思想作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其思想中的精髓,它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从圣人如何修身养性、传统孝悌思想、忠恕思想等方面来论述"仁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是不同。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在《论语》中,"遂志"中的"志"指"志于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也就是说"遂"的"志"是"仁"。那何为"遂志"呢?其一,认为"孝"是"为仁"的根本;其二,将"忠"和"恕"视为"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其三,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四,认为"勇"是统摄于"仁";其五,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我国的儒家文化,其内容和形式都植根于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都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目标的统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仁"、"和"、"礼"等儒家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我们要立足儒家优秀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和孔子的著作中都有"道""仁"的思想存在,对于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简单斥之为对立。通过对《老子》中"仁"的思想内涵的挖掘我们会发现两位哲人思想中内在相通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大师的"笔墨"精神,其实质在于其精神内美之中庸文化伦理,其精髓起于"写"中求"意",超意得"神",达"无过之而无不及",使主客体自然融汇为"物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9.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是"仁"的核心,能够彰显出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底蕴。面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可以从公民自身出发来贯彻践行忠恕之道,并且使公民自身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二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社会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其获得长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注重学习,十分重视探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颇具特色的"为己之学"。本文从儒家"为己之学"的提出与发展入手,主要论述了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价值目标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人生哲学中"仁"、"道"思想不但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使人的内心有所归依,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高度重视培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断谴责当时的"天下无道",希望用"仁","礼"来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最后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散文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挖掘古典散文中的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对近几年的高考也有影响.运用"四步六关系"的策略,可以有效完成古代散文中儒家思想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变通运用了儒家“治世—治人—治人心—灭人欲”的治世思想,但又人为地背叛了儒家关于“仁”、“德”、“天命”和“中庸”的正统观念.这种背叛是儒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中被反动势力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情境"是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建构主义所说的"情境",是学生意义自主建构的平台,是教学的 "支架",是"同化"与"顺应"的现实背景,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解读"情境"的本质内涵,对于正确把握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以及促进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要义是“爱人”,方法是“忠恕”,表现是“克己复礼”.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根据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精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儒家义利观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思想精华至今仍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儒家义利观的思想精髓,既要抛弃计划经济时代虚伪空泛的高尚主义与平均主义,又要避免不仁不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建立一种义利并重的现代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很多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及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等。不过总的来说,在诸多文化派别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深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礼乐精神直至现在还是文化家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礼"的定义众说纷纭,不过目前可以将其简单的概括为对于人的各种行为起到约束与规范作用的制度,除了"礼"以外,经常提到的还有"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本文就从鲧、禹治水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中包含的儒家礼乐并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其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崇尚豪放的阳羡词派,也不同于崇尚婉约的浙西词派。把豪放与婉约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兰性德师承李后主、晏小山,他的词兼有陈维松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真率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词见长,特别是在妻子卢氏去世后,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词祭奠亡妻,这些词作以真挚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