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向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更加突出,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只有二者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当前,应当找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难点,探寻出有效的破解路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有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证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高等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就不可能有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也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诸方面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着重阐述高等职业体育教学与身体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区域内的高校,加强对区域内经济的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基础上,深入研究,紧贴行业,培养出真正适应区域经济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关系分析,找出襄阳高职教育与襄阳经济发展在适应性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层面,提出适应性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建设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体现.本文以广州北部的某民办高职国贸专业建设为例,由于接近广州中新知识城,分析了其专业建设与知识城的对接关系,提出了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事业提出新要求,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满足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切实需求方面尚显能力不足。本研究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涵与意义展开阐述,从高职技能教育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剖析高职技能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问题,从而给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变革、管理体制变革、运行机制变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它以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具体操作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更为密切、更为直接的关系。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人才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再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从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社会关系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以系统的观点,历史的、全面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质,改善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心理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以及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内部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注意。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特点显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步入正轨,中高职衔接的时机已成熟。目前中高职衔接只是搭建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的近期目标,中远期的目标是打造具有经济造血功能的职业一体化教育实体。  相似文献   

12.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对把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外部动因的四个方面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内在发展规律的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能的发展趋势、发展路径和目标,对更新观念、把握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甚至指导区域社会不断趋于发展良性化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构建中等、高等多层次相互衔接的,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协调的多形式的、城乡一体化区的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能够实现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产生科技孵化作用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观念创新是先导,体制创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政策创新是保障,环境创新是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重庆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城乡差距的拉大也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填补主城劳动力资源的缺失,还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技术能力,转移农村人口。重庆的中职教育发展走在全国职业教育的前列,但在中职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上仍然具有诸多问题,文章力图在介绍重庆中职教育资源配置与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了教育历史发展的趋势。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类型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校企交替、工学交替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合作育人的深入开展,其构建的“双主体”教学管理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对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步入了类型特色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服务师生的制度体系,是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扎根中国办高职、创建职业教育理论、建立职业教学体系、构建职教《中国协议》,是高职发展的理念;服务伟大工程、国家战略、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高职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办学,是高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涪陵区人民政府开展校区合作,探索职业教育与涪陵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与区内各行业、企业发展之间的运行规律、运营机制和实现途径,建立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协调的工作机制,推动了涪陵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industria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 demands for the modem industrial training bases, the quality demands on the vocational technicians and how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are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s on the quality demands concentrate only on professional ethics.The integration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electrical technology and optical technology is the main stream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modem industry. Great attention has to be devo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dustrial training must have clear purpose and a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