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霄羽博士认为,国外档案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魂系历史主义”的;“国外较为成熟的档案学理论如来源原则、全宗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也都明显地含有历史主义要素”;骈且“由事由原则到来源原则,由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文件连续体理论,其理论的演变一直是在强化档案管理中的历史主义”。可以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都带有浓厚的历史主义色彩,并且文件连续体理论较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甚,是历史主义在档案学理论中走向胜利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件运动规律研究是站在“大文件观”的角度上将文件运动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中剖析文件运动的内在规律.是从新的视角来审视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研究文件运动整体性和阶段性特点为主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第二,将文件运动看作是群体运动而并非个体运动的“全宗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西方档案学理论演变看档案管理的历史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毓域  吴莹 《浙江档案》2008,(12):19-21
西方比较成熟的档案学理论包括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来源原则关注的是档案馆一个“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将研究的内容扩展为文件运动的全过程。从而成为从“点”到“线”的档案管理理论体系;文件连续体理论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文件背景,使其理论体系成为“面”状结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历史主义的思想贯穿其中,并得到强化与完善。由此我们认为,历史主义认识论是档案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历史主义方法论是档案实践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两个层次来比较 :一是就基本原则而言 ,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文件的可持续价值、逻辑联系、文件管理业务制度化和对于传统档案学理论的继承 ;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则是注重文件运动中的价值变化、强调对于文件实体控制与智能控制并重、文档管理的线性一体化以及对传统档案学理论的高度依赖。二是从内容具体表述看 ,文件连续体理论引用了文件保管轴、证据轴、业务活动轴和来源轴四个档案学的论题 ,同时每个轴又分文件的形成、捕获、组织与组合四个维作为时空运行环境 ,表现出多元素跨时空的互动关系 ;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则主要研究文件运动整体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并在每个运动阶段中注重文件管理诸要素的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它首先形成于欧美国家,之后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盛行。至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经过不少档案学家的努力,它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甚至成了有些档案学家研究档案学的专门领域。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加深,一种新的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越来越受到档案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以下简称“两种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其差异性,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应用。  相似文献   

6.
档案学发展至今出现了名不符实的怪现象。档案学今后的发展道路该指向何方?继承档案学传统理论精华.构建和发展文件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所以笔者认为档案学有向文件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档案学发展至今出现了名不符实的怪现象.档案学今后的发展道路该指向何方?继承档案学传统理论精华,构建和发展文件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所以笔者认为档案学有向文件学发展的趋势.键词:文件学;档案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现有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局限性入手,在探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挑战的深层原因、解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困惑以及确立两大理论关系中构建两大理论在档案学理论中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档案所蕴涵的社会价值意识、档案内涵及其形态演变的连续性、档案学研究的理论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子档案”概念的客观适用性,意在强调当前对电子文件的研究中,应倡导“电子档案”的使用,不能单纯以“电子文件”取代“电子档案”,含“电子档案”而不用。  相似文献   

10.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主要理论之一,文件又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客体,因此,只有从文件的源流、概念、类别等方面对文件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以此不断推动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件向档案转化的条件和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归档”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传统档案学中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运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正确分析文件内部价值运动规律,是探索文件与档案转化关系的科学之路。一、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对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提出了挑战。我国传统的档案学认为,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文件向档案转化.一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现时使用完毕或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研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  相似文献   

12.
何嘉荪 《浙江档案》2023,(12):32-33+36-38
德里达实际上认为,凡信息在人脑外得到记录即“档案化”。既然如此,保证信息数据及其记录、演化过程自身,从始至终“真实、完整、准确”的管理(治理)活动,可称之为“档案化管理”。今天将其延伸至“数据治理”领域,则可称之为数据的“档案化治理”。这事实上要求在数据治理中运用档案学理论,但绝非“照搬”,而是走“扬弃”之路。一方面,在区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基础上,对不适应新技术新实践的应用理论主动“抛弃”,另一方面,对揭示客观规律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则在修正补充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杨玉贤 《兰台世界》2006,(12):51-5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档案学家对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它被欧美档案学界誉为“构成现代档案学的基本里程碑之一,是现代档案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传入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我国档案学理论和实践,来认识和评价该理论,希望能够用来指导我国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产生、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的理论。所谓文件生命周期,即是文件从其产生经过现实执行效用的实现而被暂时保存起来,直到全部使用目的已经达到再无价值而被销毁,或者因为还具有永久保存价值而转化成档案…  相似文献   

14.
必须重视“广义文件”概念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件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际,这不仅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更体现了文件运动理论无比的优越.许多当前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用传统档案学理论来解释,或者无法解释,或者只能牵强附会地作些肤浅的解释,甚至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5.
高焕 《档案天地》2008,(4):55-56
众所周知.图书馆学命名为“图书馆学”而不是“图书学”.博物馆学命名为“博物馆学”而不是“文物学”.二者都是以保存机构命名.而不是以保存物命名。那为什么档案学命名为“档案学”而不是“档案馆学”呢?  相似文献   

16.
在档案学理论建设中,档案鉴定理论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鉴定工作的结果,象档案界通常说的那样,‘决定档案命运’,涉及档案的‘生死存亡’和馆藏质量.”而对文件价值理论的论述,似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而是将有关文件价值理论的论述纳入档案鉴定的理论范畴,这里仅举一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关于公共文件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观点是对档案鉴定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郭朗睿 《档案》2023,(10):71-75
档案学理论面临的“失语”困境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并成为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一大障碍。通过对中国档案学理论与知识体系的现实处境进行反思,可见档案学理论自身陷入“迷走”而抑制理论发展,档案学科具有“对象”本位特征而遭受天然影响,把档案(学)作为方法或为有益的出路。在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发出“理性的再呼唤”。  相似文献   

18.
《新上海档案》2006,(6):31-31
宗培岭在《浙江档案》2006年第3期上撰文,对我国档案学理论建设中的若干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我国存在着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实践联系被弱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理论研究没能很好地把握住档案实践.其中相当多的问题研究不是来自档案实践需求,或是“跟风”,或是“自作多情”。翻开档案学理论刊物,不少理论文章不是反映档案实践的变迁.而是社会风貌的“缩影”。当社会上大谈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蒋冠 《档案学研究》2015,29(4):14-18
如何翻译“records”,是一个关系国内档案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关键问题。将“records”对应于“文件”是学界的惯例,近年来却出现了“records”翻译之争。笔者试从国内档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records”的中译表达,提出应将“records”对应于“档案”,并立足“档案”构建新时期我国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现代档案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对传统的文件和档案管理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