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及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比例的上升,文学教育研究愈来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种种症状,表明我们对文学教育规律的认识缺乏相应的科学理性.致力于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语文课程终极目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教育关怀.蕴涵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理念,是人人所需的"内在需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人们当成仅仅是适应社会的"外在要求".如何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内在需求"性,使"需求"和"要求"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开展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急而迫切.  相似文献   

4.
发掘现代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以"人"为逻辑起点,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大学体育同样具有深厚的人文性.然而,忽视作为身体主体的"人"的教育,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之病.发掘体育的人文内涵,丰富大学的通识教育,将大学体育纳入通识教育视野,是提高大学体育质量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什么是"人文"?其实"人文"二字古已有之。《易经》上就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与人文教育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语文不纯粹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是由文质皆美,堪称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成的。其中,有选入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人文性"(文化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以人为本"是培养"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广泛自主的阅读实践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平等的师生观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界,"人文教育"一词用得十分普遍.然而,究竟什么是"人文教育",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没有一种统一的定论,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此刻,我仅站在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如何以人文教育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作个探讨.在我看来人文教育绝不仅仅是文、史、哲的学科教育,其核心应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教育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文学作品以及多元文化资源,让中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即过多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忽视了"人文性"教育.应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为此,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语文的人文性再认识.二、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三、以文悟道,悟道做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在进入90年代以后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目前中小学实施的素质教育 ,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 ,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因此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 ,渗透人文关怀 ,提高人文素养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体现文本特点 ,争做课堂主人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 ,即反映了人…  相似文献   

11.
巨乃岐  巨亚智 《天中学刊》2007,22(6):134-138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灵魂。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关乎每一个人,是每个人必须躬身实践、切身体认的"本己"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不可停歇性等特点。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加强人文学科、民族文化、人类意识和个人修养四个层面的教育,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知人论世"是自古至今被广泛运用的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课中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可以使文学作品的作者成为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人文教育因素,并且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深得作品三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程目标1.理论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谈到学校人文教育,笔者认为要把"人文"二字分开来理解,"人"就是要关心人——师生员工素质的发展,"文"就是要关注"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发展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师生员工提高人文修养,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过程. 教育家高焕祥在《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提出:每个人都有三种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心灵世界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从学校层面上看,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本文从回归文本,还原文本意味;延伸文本时间和空间;"击中"学生思想,落实人文性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思想空间,落实语文教学"人文性",实现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国家课程标准》序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阳光,产生万物,活力无限;人文素养是雨露,滋养生命,润物无声。为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在  相似文献   

17.
"人文"在语文教育中并非指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应包含人本性、文化性、思想性三层意蕴.人本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立足以人为本,呵护生命;文化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突出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思想性,意指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情愫中的育人本位.对人文价值本质把握的偏位,导致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实践偏差.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论角度看,近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位序发生了根本性转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文和科学的位置调控失序,造成了"人文"的迷失.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人文与科学对立、人文教育异化、人文价值混乱.因此,重建平衡的知识位序,追寻迷失的"人文",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在世界观层面向完整的意义世界开放,在认识论层面向多样认知方式开放,其次在此基础上澄清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三重关系.文学作为"人文"的载体,最适合分担这一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9.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教育,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它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文教育注重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和作家人格操守的解析.人文教育讲究的是合天性、求发展. 一、源于生活,体验人性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近发生的生活中的人与事,与学生同步共振于时代的节拍,要注意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个体悟的脉动、每一个领悟的产生,引导学生玩味、咀嚼与延拓文本.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更加突出.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所体现的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教育.它包括科学的思想、态度、方法和精神等,强调从情感角度教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