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有文字出现开始,人类便有了阅读活动。阅读活动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人们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劝勉;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培养学生们知识能力、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为学生争取阅读时间,在学校开展集体阅读课,让中小学生走进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他们进行多层次的阅读指导,不仅增强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拓宽了知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使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地享受到了读书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源于读书俱乐部和读者社区的美国高校"新生共同阅读计划",是美国继"一城一书"后新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该计划倡导所有学校成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通过共读一本书,促进学生"共同意识"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以及精神生活。文章对"新生共同阅读计划"的实施流程、活动目的、开展方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经验总结,并简述了我国高校实施共读项目的情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献章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系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过渡的重要人物。在长期的读书、教学实践中,陈献章继承心学渊源,在对当时一味"述朱"的沉闷学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提出打破书本束缚,以"求自得"为目的追求的阅读理念。围绕这一目标,提出"贵疑""求诸心"的阅读方法,系统阐释了"读书"在为学之道中所居的位置。在全民阅读工作持续推进的今天,陈献章提出的阅读方法,重视阅读体验的理念,仍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民阅读"活动的兴起,引领了一阵读书热潮,但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读书方式,AR等数字技术与图书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读物——AR图书。文章详细阐述了AR图书助力全民阅读的五个方面——"虚拟+现实"体验式阅读、实时互动式阅读、从"源头"助力全民阅读、提供与时俱进的阅读内容、符合读者购买意愿,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AR图书未来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中小学生阅读中还普遍存在"读书数量少、读书质量差、读书供给缺和读书效率低"的弊端,提出必须将青少年阅读教育上升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高度进行系统性思考和推动,建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是促使中国青少年阅读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有效读"的关键.全文从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研究的时代背景、阅读课程体系构建要素、"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阅读课程服务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互联网+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于丹  袁媛 《出版广角》2021,(5):14-17
作为传承文化与传播文明的重要路径,全民阅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繁荣昌盛."十四五"时期,全民阅读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有书可读与有地方读书"是社会各界首要面对的议题.文章探讨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建设现状、功能效用和发展路径,以期在多元共建中提升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力,在书香氛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谱写全民阅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浅阅读』时代:编辑文字意识淡漠的表现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丽 《编辑之友》2010,(5):86-88
"浅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悖于传统细致深入的阅读方式,读书一味地浅尝辄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领域作更多的探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情有关.在浮躁的心态下,读书变得更多地与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人们用来相互区分所谓的层次,或者说是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附属消费品.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涌现,人们阅读的媒介和内容,不断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快餐式、碎片式、浏览式的阅读方式更加风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此时的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的、图文的、跳跃式的阅读.[1]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的阅读方式是受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制约的,有什么样的阅读介质,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媒体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数字阅读并存共融的时代"。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呈现出蔓延、增长、发展的势头,但是,传统的印刷媒介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已有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具有网络阅读及其他阅读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的媒介形态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引发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从"书本阅读"到"数字阅读"、从"读书"到"读图"、从"熟读"到"遍览"……阅读的习惯在改变,阅读的方式日益多元。近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有声阅读从原本只是口头传承文化或读书学习的一种手段,逐渐复兴成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将阅读由视觉空间转向听觉空间.本文旨在梳理有声阅读的历史脉络,在历史、现实、实践构建的全民阅读的空间里确定有声阅读的坐标,从而在个体获取知识、社会建构阅读文明及有声阅读的展望中彰显有声阅读的价值,并在全民阅读框架下,寻求有声阅读发展的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网络时代,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呈现时空压缩的新变化.时间上,基于戴维·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理论,以微信读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社会化阅读在时空压缩上呈现的特征以及阅读选择趋于社会化推荐、阅读体验趋于社会化分享以及阅读效率提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怀涛先生的《读书有方》一书蕴含了丰富的读书观和阅读方法论,文章从家庭阅读、校园阅读、阅读方法、"读书诗"等几个方面论述此书的主要阅读理念,并感悟张怀涛先生提出的大家盼望着的"全社会人人读而不知、天天读而不觉的常态之日".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民阅读问题的关注者,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和媒体上呼吁: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否在关注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学生或一代学生是否具有难以更改的阅读"惯性"和通过这种惯性将书本内容源源不断地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本领,远比较高的考分更管用,更难能!让我们痛心和焦急的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表明,恰恰是处在18~19岁读书好年华的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没时间读书,更多的则是不习惯读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才使我对这方面的哪怕是一鳞半爪的信息格外关注,而恰恰在这时,我读到人民日报8月29日第16版的一个信息.  相似文献   

14.
开展阅读活动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责,大学图书馆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值得大家共同探讨。文章从"图书借阅排行榜"挖掘出催人泪下的读书故事,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引起读者阅读方式多样化的兴趣这两则案例的由来与结果,分析大学图书馆阅读活动推广的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读书公园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是全民阅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兼具阅读推广的新形态,书香城市新名片,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多功能、一体化市民活动空间等多种功能。内容规划和主题设计是决定读书公园成败的关键,文章以东莞松山湖园区沟谷阅读公园内容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了读书公园内容设计的一般方法。最后,阐释了图书馆与读书公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出版产业融合为新时期数字出版的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同时,数字化时代也使传统阅读出现重重危机.新媒体环境对人们阅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文章以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为分析视角,对阅读调查内容的发展变化和阅读调查数据的趋势变化进行解读.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探析我国数字阅读作为主流阅读方式出现的拐点以及由此引发国民阅读发展变迁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读书协会为例,对2012年开展活动的形式和成果进行了论述,并从建立读书协会为依托的长效发展机制、结合"全民阅读"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打造新项目、塑造活动精品、走进素质教育课堂、加强协会内部管理六大方面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合大学的使命与抗日战争相始终.抗战背景下联大人的阅读特点表现为独特的阅读形态,丰富的阅读类型,崇高的阅读目标.读书与救国关系的思考及时代特征影响到联大人的阅读视野和对学术使命的认识.抗战烽火下西南联大得以弦歌不辍跟联大人的阅读坚守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鉴于阅读现状,社会上有一种呼声,强调读书要远离平庸,提倡阅读经典.其因有二 :一是图书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人生而有涯,学而无涯,要注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则无论高层还是有识之士,无不忧心互联网时代的浅阅读、快餐化阅读带来的弊端.对此,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接受腾讯网采访时曾指出 :"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他呼吁青少年学生的阅读要从阅读经典开始,认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精神建设的大事.要通过对经典的原汁原味的阅读与理解,国人从中了解人类文明与智慧的优秀成果,体味人类文化与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学生既是阅读推广的对象,又是阅读推广的主体,同时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天然的群体效应和朋辈效应.西安工程大学借此优势,尝试培养学生阅读推广人,组建阅读推广团队,旨在扩大该校阅读推广活动的辐射面,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