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有特定的内涵。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把实践排除掉宇宙学和生物学意义而确立为人类学范畴,“动物……没有实践”…㈣㈣,“实践就是幸福,义人和执礼的人所以能够实现其善德,主要就是在于他们的行为”,显然,实践作为Eupragia(正确的行为)主要是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人的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
希腊文θαυμ偄ζω有两个基本意思,其中一个为"诧异",而另一个为"惊奇"。这两个涵义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对于思想发生学和思想生成论来说都意义重大。说它们相互关联,乃是因为离开了"诧异"活动,令人"惊奇"的思想成果就难以产生出来,而"奇"之所以为"奇",其实也正在于其"异"。柏拉图哲学的诞生,可以说是西方思想  相似文献   

3.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世界)的觉悟.是“我在”的强化与追寻。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主义”(W·考夫曼《存在主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的精神(意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个部分组成。人作为精神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理性、情感、意志动物的统一体。一、人是理性动物。主要体现在:人是自觉的动物;人是能动的动物;人是有理想的动物。二、人是情感动物。情感对于人的作用有: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调节人的活动方式;制约人的能力的发挥;协调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三、人是意志动物。意志对于人的作用有:对认识活动的调控;对实践活动的调控;对情感生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哲学基础的各种观点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已经不能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发展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超越以往的旧观念,坚持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地位。实践存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终极追求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只有从当代实践存在论视野审视和考察美学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是从人的自然存在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关系的存在。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实践,而是人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人的历史运动而实现的社会存在。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在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奠定的人类学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之道、人生哲学,任何一个专业也存在属于本专业的专业智慧,并从总体上和根本上建构专业发展、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及其专业和教育行业及其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9.
莫雪莲  李慧 《广西教育》2010,(10):61-63
一、诗意导入师(深情讲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任你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生齐答)母亲!这种爱,叫——(生齐答)母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0.
尼采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他对欧洲文化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倡导一个积极有为、乐观向上、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这无疑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没有意义的。但尼采哲学是有重大缺陷的。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谁也不会否认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先导作用,但谁也会时不时地感到语文不是特别关乎个人的生存大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语文,虽然我们给它加上了最重要,在大家的眼里仍主要是一门工具学科而已。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生存境遇说。它认为人的实存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境遇中的存在,人并没有选择他的那种特殊境遇(在其中发现自己“存在于世”),但是他发现自己受到一个陌生而敌对的环境的压制和包围。人的境遇的界限不仅是一种物理性质的界限,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性质的界限。在某种情绪中人不仅觉得自己是一个他周围环境的因犯,而且觉得受自己变化的情感的限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特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因其对人的模拟而成为一种能挑战人类主体性的工具,其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理应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过,现有研究主要从“知”的视角分析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帮助人知得越多,人就越能把握自身命运进而获得更多主体性。然而,从“非知”看,知存在着主体性的悖论,非知才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文章主要以“非知”为观察视角,讨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非知不仅是完全没有被对象化的主体意识,而且通过“要成为”使人不断地“总体化”,主体性也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显现;(2)尽管人工智能在人的主体性实现过程中能发挥作用,但对人工智能的知的迷恋,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的知的过程的替代都会限制人的主体性;(3)从非知理解人的主体性,能为教学主体理论的纷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而发展教学主体理论,也能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主体理论的建立提供一种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相似文献   

16.
传统西方哲学作为哲学的典型形态,其展现出的哲学魅力是任何一个喜欢哲学的人都无法抗拒的。它的魅力在于引领哲学思考的人进入一种大视角、大境界;它永远在解决问题,但似乎又有永远也解决不完的问题;它的追求与人类的梦境一脉相通;它执着于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从而拥有了一批个性独特、气质非凡、思想奇妙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7.
车永仓 《现代语文》2014,(7):127-129
伴随着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情感的荒芜、理性暴政、存在遗失、精神空虚、人文衰弱及拜物主义、环境污染、现代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思想先驱者进行了艰苦的反思和探索,最终将矛头指向了认识论哲学。在批判、解构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上积极建构存在论哲学,涌现出诸如现象学、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理性主义等众多思潮和流派。与认识论不同,存在论主张以人为本,世界惟一的存在是人,而不是物。海德格尔说:"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只是‘有’而不是存在……"[1]。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是儒、道两家,其根本特征是以人为中心、辩证思维精神和简约的表述方式。中国哲学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任何哲学思想都产生于一定的民族共同体中间,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体现一定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托玛斯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出发建构了其人学体系。作为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复合实体,人的灵魂通过肉体实现其个体化并在与肉体的结合里得到完满的实现。而灵魂是构成人的形式,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来自于灵魂,因为灵魂具有理智和意志的能力,所以透过灵魂的运作,使得人能够进行思考,做出抉择。进而,托玛斯又通过对人是一个位格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人的尊贵不仅因为现实存在的人都是个别的,而且还来自于人的理性本性,这种理性本性不仅赋予人具有精神追求的能力,而且还引导人的精神追求达到至高善——上帝,并在与上帝的契合中实现其最高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尽管传统上心理学家只推崇一个人(即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冯特)和一个日期(即心理学的创建年1879年)。但是仅仅把冯特囿于心理学单一视阈来考量,势必造成冯特在更广阔学术范围内的建树被遮蔽。倘若对冯特进行一次真实的学术的本色还原,那么冯特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哲学方面,心理学仅仅是其宏大哲学建树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