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设计出的满足现代化物质精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山区、丹江口水库库区,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良好,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分析了十堰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成果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差距,拟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和谐视野下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上的高品住的旅游形态。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人对自然的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升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当前我国各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循环、行业恶性竞争、违规经营等现象。构建和谐社会,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生态旅游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规划,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有效管理,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逐步实现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技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态旅游者只有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遵循生态学规律,才能很好地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以九寨沟旅游者为调查分析对象,了解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行为方面的缺失,得出现今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意识较弱等结论,并为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培养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强化环境责任意识、改善外部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对促进生态文明、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它是惠州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惠州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良好的软环境优势,应当突出地方资源新特色,完善多元化旅游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新模式,优化生态旅游发展新环境,努力把生态旅游业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7.
汉江生态经济带所属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多样性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科学管理汉江经济带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实现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依托公共池塘治理理论,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森林资源分布现状,聚焦跨行政区域的森林资源开发风险,发现跨区职能部门间的不合作、森林资源的异质属性、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开发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跨行政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而以"生态为内核、智慧为手段、文化为驱动"为理念,提出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s)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试图以"教学生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全新视图阐述中学思品教学,力图实现思  相似文献   

9.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具有突出的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旅游扶贫工作中,对于促进云南乡村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云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但乡村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低,商业意识、旅游意识淡薄,科技支撑不足,培育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任重道远.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了"政府引导,构建三大机制,实施三步推进战略,搭建四大平台,抓好四大关键技术,树立五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多种组织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推进云南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下转变发展模式重要的研究内容,儒道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的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囿于历史条件的的约束,但其思想具有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万物平等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同时也使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具有历史内涵气息。本文以传统的儒道哲学智慧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共存共荣与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它不仅凸显了和谐社会的理论主题,而且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理性地分析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是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异化。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以及生态主义视野下的人与人的和谐,建设生态政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生态政治不仅着眼于目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更是实现发展可续和生态公正的政治保障机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府以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目前建设生态政治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各有意义,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是当前国际、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之特色,但又不同于二者的新型文化旅游,它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完善自身、创建新文明的产物。宗教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旅游。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目标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强调"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科学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完善生态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7.
罗刚  郑锋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2):112-115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应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建立生态文明观,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生态校园建设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对现代高校旅游状况进行分析后,概括了高校旅游特征,重点分析了高校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我国高校旅游开发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见素抱朴”、“知足不辱”的价值观与人生宗旨,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现代生态文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确立社会平等原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