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87年5月5日《乌鲁木齐晚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列出了一则广告:《乌鲁木齐市邮政局开办集邮有奖定期储蓄公告》,无独有偶!同一天,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两相对照,后者只是对前者稍加删改,内容完全一致,我百思不得一解:如果把它看做是广告,电头明明署名通讯员×××,分明是一条新闻;如果把它看成是新闻,又偏偏同广告的内容相同。更  相似文献   

2.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3.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  相似文献   

4.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5.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6.
8月14日西安出版的两家大报同时刊登近日小虫弥漫西安城区的报道,读者看后,心感迷惑。陕西日报一版的这篇报道题为《蠓虫弥漫古城》。称本月10日以来,弥漫西安大街小巷的褐色或黑色小昆虫为“蠓虫”,“叮人、畜血”。这是记者访问西安市绿化工程管理处副主任邢志斌后得出的结论。西安晚报一版的这篇报道题为《蚜虫何故漫古  相似文献   

7.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8.
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张海迪……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但人们可知,是谁报道了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从而使他们享誉全国的?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十有八九并不知道。不说别人,我夫人和儿子读报,就从来只看“热闹”而不管作者是谁。夫人一次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到报上刊登的一件事。我一听,那不是我写的吗?遂问作者何人,她道没注意。本人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且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记者,压根儿就没名,只偶然写一两篇东西,故连自己妻儿都不关心我的什么名不名。这也罢了,但我心中挺有名的那些记者,竟也多不为人所知,不禁使我心  相似文献   

9.
记者站和皮包公司,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连到一起提问,似乎滑稽而又荒唐。因为,一个是搞新闻传播,一个做生意买卖,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万事万物中就有许多奇闻怪事,随着皮包公司兴起,有的报社驻各地记者站紧步后尘,以“创收”为首要宗旨,变成为“皮包记者站”,成为“皮包公司”的变种。它们虽然打着两张“皮”,但出自一个娘胎,是一对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10.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 :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以前都是“唯一” ,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是“惟一” ?还是“唯一” ?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 ,唯、惟、维三字通用 ,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 :《尚书》用“惟” ,《毛诗》用“维” ,《左传》用“唯”。从字源上看 ,唯、惟都不是“只”“独”“仅”的本字。《说文》曰 :“惟 ,凡思也 ,从心 ,隹声” ;“唯 ,诺也 ,从口 ,隹声” ;“维 ,系车盖维也 ,从系 ,隹声”。就是说 ,“惟”的本义是思 ,考虑 ;“唯”的本义是答应 ,应答声 ,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就是它的本…  相似文献   

11.
我并不反对适度改进版面形式和印刷工艺,我反感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卖纸”一旦成为潮流,就把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给冲没了。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以来,网络色情信息的泛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警觉。公安部从去年夏天开始,进行了打击色情网站的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这一整治仍将继续.在这一背景下,网络色情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5月2日,全国知名的《电脑报》以5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组“2005网络情色调查”系列文章.还在头版头条安置了醒目的提示标题。然而,看完这组文章之后,却让笔者感到有点“不是味儿”。  相似文献   

13.
知识大爆炸,人们迫切需要书籍来‘充电’,生活快节奏,却又使渴求平静的公众生活得很累,在情感浮躁的心态下感到无奈。于是温馨的散文随笔便登堂入室,多少给人们带来些许安慰。谁能否认浏览自成一家、见解睿智的文字不是品位颇高的艺术享受呢?自一九九三年被文艺界预言为‘散文年’以来,散文随笔长势甚是火爆。然而,纵观当今的书市、书店、书摊,此类书籍的重复出版、交叉结集正在严重地困扰着经营者,更使读书人不堪其苦。  相似文献   

14.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写了两篇足有万余字的稿件,投向了属地的某家省报。未过几日,正在忙得焦头烂额之际,手机不停地响起来。我拿起手机,耳里传来美妙的女中音:“我是×××报工作人员,我找×××,我已经给你们公司打了多个电话才联系上你,你的稿子中的人物真是太感人了,我们准备发个专版……”  相似文献   

16.
喜乎?忧乎!     
近日,在某地区小报头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主题:《全区经济罪案举报形势喜人》,副题:《第一季度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28.5%,其中大要案上升两倍》。读罢全文,伏案沉思,这“形势”叫我无论如何喜不起来。如果说,人民群众逐步消除顾虑,无所畏惧地同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踊跃向司法机关揭发举报,倒不无教育意义;那么从另一角度看,案件上升,大案要案翻番,说明犯罪行为增多,经济领域问题不小,这形势怎么能够喜人呢?我倒为之感到忧心忡忡。这使我想起近年其它的一些宣传报道。如某实权单位拒吃请、拒受礼多少次,每年一次的税收财  相似文献   

17.
喜乎?忧乎!     
近日,在某地区小报头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主题:《全区经济罪案举报形势喜人》,副题:《第一季度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28.5%,其中大要案上升两倍》。读罢全文,伏案沉思,这“形势”叫我无论如何喜不起来。如果说,人民群众逐步消除顾虑,无所畏惧地同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踊跃向司法机关揭发举报,倒不无教育意义;那么从另一角度看,案件上升,大案要案翻番,说明犯罪行为增多,经济领域问题不小,这形势怎么能够喜人呢?我倒为之感到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8.
以妙取胜     
有则药物广告:“……本公司为您提供蟑螂的最后晚餐。”这一则广告并没有详细说明药物作用的文字,仅以“蟑螂的最后晚餐”一句看似普通的语言,却收到了绝妙的广告效果。蟑螂是家家户户十分讨厌的害虫,给它一顿最后的晚餐,一切由蟑螂引起的烦恼都会解决,有谁还不想用这一药物来一试呢! 这则广告的妙语可以给我们写稿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您看呢?  相似文献   

19.
录音报道,作为一种具有广播特点的宣传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广播记者所采用。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常常使听众闻其声而入其境,产生一种特殊的真实感、亲切感。怎样才算是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呢?这里,固然包括政治内容以及其它技术方面的许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可能做到文字与音响的完美统一。文字要美。文字是一篇录音报道的骨架,你要采制一篇录音报道,主题是什么?中心是什么?应该说主要是靠文字来表述的。录音报道的文字,不同于一般新闻稿的文字,它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而应根据所报道的场面,加以生动的形象的描述,把人们从音响中听不到而又想知道的情景再现于听众面前。同时,录音报道的文字不能从头到尾一说到底,而是要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所要报道的内容,也就是说要画龙点睛。例如:我台记者在采制录音报道《北京晨曲》时,为了反映一个和睦的家庭,记者在用简洁的文字作了介绍之后,很快引出这样一段婆、媳在厨房对话的音响实况: (媳:妈,您老人家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 婆:嗨,这没啥,我也睡不着了,起来弄点饭。媳:您歇一会儿,我来做。  相似文献   

20.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