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是我百读不厌的名篇。一直以来,读者们都认为是格里高尔变了形,认为文章是借此反映现代人的苦闷。然而我从不觉得格里高尔变了形。相反,变了形的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不同的思考造就了不同的人。格里高尔虽然身体变成了甲虫,但他的思考方式没有变。他依然深爱着他的家人。他还是那个一心为家,兢兢业业的格里高尔。改变的只是他的外貌而已。随着格里高尔外观的变化拉开了真正“变形”的序幕。正如滤光镜滤去了笼罩在他家人身上虚伪的光芒。眨眼之间,慈祥的母亲忘记了勤劳的儿子,往昔活泼可爱的妹妹毒…  相似文献   

2.
教前聚焦: 《变形记》是奥地利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暴露了西方社会家庭关系的虚伪性及其利己本质。小说这一主题,生动地通过格里高尔与家人关系的描写,逐层深刻地揭示出来,从而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理解这一主题并不难,关键是作者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深刻地把生活幽暗处这个令人惊悸的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教学时,抓住格里高尔与家人矛盾的冲突点,层层剖析,小说的主题便水到渠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3.
杨文妮 《作文》2023,(16):25-26
<正>奥匈帝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被编排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排在一起,从马克思阶级分析论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人在他们所生活的阶级社会中发生了异化。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沿着《变形记》的行文脉络,对格里高尔在受难者之路上的心理历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甲虫之躯,格里高尔是平静的,而他人却是排斥的;已是甲虫之躯,格里高尔在能不能工作的矛盾中痛苦地挣扎;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被教师所教授的字、词、句、段所包围,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失去兴趣。学生的作文中没有真实的自己、没有家人的亲情、没有对社会独到的认识。这个鲜活、色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无色、无声、无味的世界。很多学生在数理化天地里可以任意驰骋,在写作上却没有过一次小小的成功。面对作文,很多学生苦思冥想、无可奈何,感叹生活的乏味与平淡无奇。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者之一,他以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反映着现代人的困惑。一篇篇风格独特的小说组成一个个扭曲的非理性世界,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特有理解。小说《变形记》写的是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十分着急,因为要是不能按时上班就会被解雇,而他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担。格里高尔的变形,引起了家人的恐慌,他的身体虽已变形,思想还和正常人一样,渴望得到理解、同情、关心、帮助。然而一天天过去,格里高尔仍旧保持虫的形态,家人对他充满厌恶,对他…  相似文献   

6.
我读过不少的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的改变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此时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惑……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2,(1):17-17
赵婀娜2011年12月16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最近,总是忍不住回忆这样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忧郁,尽管他始终爱着自己的家人,但仍旧渐渐失去了家人的爱,并最终成为家人的累赘而在绝望中死去。家里的亲人面对格里高尔的变形,起初是惊慌,后逐渐心生厌恶,最后希望“把他弄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存在着大量的“异化”,令人心痛又无奈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东写西读     
荒唐·沉重·善良——读卡夫卡《变形记》李逸飞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前前后后看过好多遍,每次读它都有新的感受。起初我以为那只是一个荒唐可笑的故事: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第一次读时我年纪小,看到这里居然吓得不敢入睡呢,呵呵)……可怜的格里高尔承受着生活和工作的重压,变成大甲虫后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茫、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了,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射进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悲惨地死去。这是怎样沉…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经历了“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从变成甲虫开始的家庭混乱,特殊于人类的外形,给他带来了肉体精神的双重迫害,并且带着“混乱者”的身份痛苦离世。作为犹太人特殊的生存体验,使卡夫卡在格里高尔的身上寄予了太多他对民族的哀痛和忧伤。他要人们在为格里高尔的死感到痛惜的同时,也从这只异型的甲虫身上感悟到犹太民族的苦难。  相似文献   

10.
《变形记》是一出关于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后遭遇失业、亲人厌弃、孤独死亡的悲剧。如果我们有兴趣仔细揣摩下去 ,就会发现格里高尔简直就是作者卡夫卡的一个心理变形。格里高尔被公司看作安分守己、稳当可靠的雇员 ,但他渴望有一天能摆脱这种苦役 ;卡夫卡也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律师工作 ,并且说过将来一定要过另一种生活。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以虫的视角看人类世界 ,变得格外敏感 ,没完没了地担心可怕的或有害的事情就要发生 ,充满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 ;现实中的卡夫卡也总是处于这种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格里高尔变成了一…  相似文献   

11.
1912年,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呈现了一个这样荒诞的故事: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长年奔波,靠微薄的薪金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那时候,他是家中受到感激的长子:父母夸赞他,妹妹爱戴他。某一天,一觉醒来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贡献了。这时候,母亲逃避他,妹妹想摆脱他,父亲用苹果把他往死里砸。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一开头,就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莎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已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朕兆,格里高尔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真是难以想象的如此直接唐突和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但作品的主人公,及至作者自己,既没有感到绝望的情绪,甚至也没有表示惊讶。周围的世界并没有变:房间依旧是格里高尔那个“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学认为,实施语文的主体性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质疑,他们已经习惯了只学不问,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教的内容。卢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去告诉他,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用你的头脑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事实上,一个成功的老师更应该激发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勇气、信心和能力。让他们敢于对老师质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学习,体验创造的魅力!一、启发学生发现问…  相似文献   

14.
相信你能行     
学生需要老师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我班有位小男生,上课几乎不举手发言,而且家人介绍说他检查结果是弱智。我有时也弄得不知道他到底会不会,不知他能否听懂。一天,我教学“5的乘法口诀”,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口诀对口令游戏,两组同学先对口诀,然后再从每组中推荐出一个,让他们对口令,一个学生说上句,另外一个学生答下句。  相似文献   

15.
《促织》和《变形记》,一在中国,一在西方;一为古典,一为现代。但其中可比较之处很多,是两篇很适宜在比较中展开探究的作品。一、以变形为中心开展比较1.变形的原因同中有异。成名的儿子和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都是被现实所迫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之举。他们在现实中都无处逃遁,只能被“物化”,变成非人。而相异之处在于,成名的儿子变成蟋蟀有一种救赎的意味,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是为了救家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格里高尔却是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是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之下变成甲虫的。2.变形的结局异中有同。《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成善斗…  相似文献   

16.
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已经让我们耳目一新,可你有没有听过他的诗意作文课?在全国新理念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他的诗意作文第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王老师的课堂里,纸上的文字变得那么凝重,测试变成了事实。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学生对生命、  相似文献   

17.
我们学校里有许多经验式的老教师,他们有的教语文几十载了,有的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领头人。但是,从平日里的侃侃而谈中,我得知他们对于语文教学似乎有一些偏激的看法。前不久,一位语文教师叫了十几名学生到办公室,原因是孩子们前一天在家没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导致教师上课时困难重重。事后,我带着问题请教这位同事,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们没有做好读书预习工作,课就很难上。  相似文献   

18.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站,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识字断句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进了初中或高中,他们会承受更大的应试压力,到那个时候语文已经不完全是语文了,人文性也有可能变成工具性.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教益.  相似文献   

19.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的精神。尤其是对待经典的文言文本,它可能会导向学生对文本有自我见解,并让文本这个客观之物在他们那里“产生”出新的意义。日后如果学生能形成自己对待文化的态度,形成自己科学的历史观,这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的价值,上升到人文的高度,那就是不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变成一个蓬松的结构,变成一个可以渗透的结构,变成一个学生可以进行思维泻入的结构。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会呈现,…  相似文献   

20.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我会认为自己的教学价值有限:我希望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难倒我,那样我的教学将会有动力,也是有趣的。多次听到这样的描述: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下课时,他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作“教学”。教学传授知识和能力,教学能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学能把孩子们从不会教到“会”……人们这样认识教育教学,同时,他们用考试成绩来证明所受到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平时,家长会自信地认为“我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我的经历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