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牟宗三在西方哲学方面,其思想核心来自于康德哲学,同时还吸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方面,则是继承了陆王一系中的陆象山和刘蕺山的思想。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中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论述,引出道德意识、道德良知以及"智的直觉"等概念;利用"智的直觉"对儒、释、道三家进行判教,最后通过判教提出"两层存有论";并根据《大乘起信论》中"一心二门"的思想将"有执的存有论"和"无执的存有论"统一起来,最终完成自己哲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一长执两校",作为学校间的一种深度联盟战略,是以解决择校问题为目标的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本文从制度层面和理论层面对"一长执两校"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一长执两校"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相似文献   

3.
论辩便是"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现代法制是启蒙理性的成果。但理性不能保证发现绝对真理,也不能保证绝对正义,因为存在两种影响理性起作用的障碍:本体论障碍和价值论障碍。前者是绝对不可排除的,但后者的排除有赖于良知。现代人一味用智逐利,重智轻德,故正义往往只存在于利益集团内部,集团为本身利益可置正义于不顾,民族国家为本身利益亦可置正义于不顾。为纠正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人类必须智德并重。理性须有良知的帮助才能获得真理,须与良知合作才可导致正义。  相似文献   

4.
"仁义礼乐皆出于法"是出自<管子>的一个独特命题,在<商君书>和黄老思想中可约略窥见它的形成轨迹.前者从功能、后果的意义上证明德出于法,刑为仁义之本;后者以道论法,从"道生法"的形而上命题,落实到"执道者生法"、君出法的现实命题,最后演变为齐法家的君出道德、法摄仁义礼乐教化,这样就与晋法家殊途同归了.这个命题的形成透露了战国时代中后期百家争鸣中此消彼长的一些消息.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与心理学都滋生于哲学的土壤,同样经历了"伪科学"的命运.选今为止,教育学与心理学工作者为使教育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关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教育学主要存在着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两种趋向;心理学主要存有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化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化三种倾向.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可据皈依的对象不同分为"姓教"的教育心理学与"姓心"的教育心理学,前者强调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实为"心理教育学"后者强调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的心理现象,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孔子"游"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状态,是对教育中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各执"两端"的中和。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两种不良知识学习观。前者走进了知识的死胡同,以苦学为原则,通过记诵和机械训练等方式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内在智慧和人文价值;后者则以玩世不恭代替了生命的严肃,以鄙视知识,藐视权威,消解责任以取得表面上的"超脱"。这两种知识学习观的救治可以从孔子"游"的教育精神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7.
"一量VP"与"VP一量"是口语中常见的两种句法格式,前者是一种主观语序,其中"一量"具有量小的虚拟性,而后者的量仅是实际的小量,具有客观性.前者是"以小量凸显大果"的对比性结构,而后者是一种动作事件的客观描述.由此造成了两式在结构与表意方面的一系列区别.  相似文献   

8.
湛甘泉与王阳明作为学术诤友,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本心"证"本性"的性善论为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即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孟子通过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例表明: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乃是由恻隐之心的自觉发动而来,这就必然引出对道德动机的预设.然而,"以羊易牛"之道德动机的内在矛盾却消解了恻隐之心在道德实践中的道德意义.孟子、朱熹等人试图以"仁术"的内在张力来表明孟子道德理论促成德育之可能的自洽,但"仁术"极其有限的阐释力却使恻隐之心的激发导向了"已见与未见"的具体境况的实践悖论,即"以羊易牛"并非真正的恻隐.事实上,恻隐之心有其事实的印证,站在道德发生学之角度,借助于王阳明"致良知"之伦理意蕴对道德情景与道德发生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可以超越孟子道德哲学理论中的实践悖论,为德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明朝中期"不知而妄行"与"空想而不行"两种不良倾向,以及当时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提出的,其用意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人人心存善念,即澄清道德意念与纯化道德动机。二是人人践行善行,即以道德认知引导道德实践和以道德实践扩充"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1.
审美对象的世界关涉再现和表现这两个世界。前者涉及世界性结构问题,后者涉及现象学还原问题。表现是再现的可能性,再现是表现的现实性,两者互为基础,表现因再现构成一个统一世界,再现因表现成为一个活力世界。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按照这个理论,胡塞尔不仅对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作了区分,而且又把前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是出于胡塞尔对实践和现实的关注,后则是出于胡塞尔在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其先验现象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儿童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还应该具有文化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教育无疑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儿童世界是由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组成,而生活世界里内在的精神生活和外在的文化(游戏的、童话的等)交织在一起。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就应从内至外展开,即从内在的精神生活开始向外在的社会生活铺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和判断,不断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先后两次引导中国从世界体系撤离。第一次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脱离出来,加入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以中苏论战为开端,中国又逐渐脱离世界社会主义阵营。19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国际战略,打开封闭的国门,中国逐渐重返世界舞台。上述两次对外战略调整都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进而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被XX"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XX"与"被VP"差异明显,其具有[+矛盾性]语义特征,这是现实世界对语言的隐喻,体现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化。"被XX"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6.
虚拟世界以数字化虚拟和网络技术为前提,其"内容"是现实世界的虚拟表现。虚拟世界之所以是一个"世界",最主要的是人能活动于其中,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现实经验。虚拟世界的虚拟性、工具性、开放性本质特征给人的现实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虚拟世界本质特征的人文思考将成为人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提纲》是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感性关系和思维关系三个层次,其中实践关系是感性关系和思维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分别阐述了对象世界和主体世界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莫言继承了古典中国鬼魅叙事的传统,建立了属于自我的鬼魅小说世界。这个鬼魅世界由在野之鬼与祖先之鬼组成,在野之鬼是今世的人相,祖先之鬼是前生的人相,二者互为印证,共同构成了由表及里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使真理在伤口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行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