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现在我国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服务型目标,其中气象卫星已经具备了两个系列,分别为极轨、静止。主要针对风云三号进行介绍,它为气象卫星轨道的第二代,它可以对大气进行三维探测,这样获得全球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加,对云区,地面和海面有更强的遥感能力。根据此点笔者对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建设机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星上搭载有11种遥感仪器,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遥感对地观测。它的升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使用的4.2米接收天线天伺馈分系统在接收卫星资料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指向精确度不准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调整方法,及所使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黎萌 《金秋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4.
黎萌 《今日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航天爱好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1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接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  相似文献   

7.
正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现场,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传回来的第一幅云图照片。  相似文献   

8.
刘浩 《百科知识》2024,(5):29-35
<正>微信已经成为当下国人沟通的重要工具,很多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微信,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目前,微信启动页的背景图是一张名叫“蓝色玛瑙”(又名“蓝色弹珠”)的照片,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世界范围内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其视角位于非洲大陆上空,由1972年阿波罗17号载人飞船的一名航天员拍摄。2016年底,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并于次年实现业务运行。为了庆祝风云四号A星取得的巨大突破,2017年9月25日17时—9月28日17时,微信运营商将启动页的背景图更换成了该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该图拍摄于2017年6月7日,是可见光三个通道合成的东半球圆盘图。对比两幅背景图,可以发现,后者的视角从非洲大陆移动到了中国的上空。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科技》2004,(11):12-19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月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极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获取昼夜云图,1974年开始研制48转/分可见红外扫瞄辐射计,可见和红外图像地面分辨率分别为4和5.8毫弧度。1977年“FY-1”气象卫星进入工程研制,开始使用辐射致冷器冷却的HgCdTe红外探测器研制120转/分扫瞄辐射计,图像地面分辨率均提高到3.6毫弧度。随着HgCdTe探测器性能的提高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1982年开始研制360转/分5通道扫瞄辐射计,其中2个可见光通道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图像地面分辨率1.2毫弧度。1988年9月“FY-1A”卫星首次发射,在1990年9月发射的“FY-1B”卫星上,扫描辐射计稳定工作了2年,图像清晰,红外辐射定标精度优于1K。为同时满足气象和海洋水色观测的需要,1989年提出研制十通道扫瞄辐射计,它不仅设有NOAA卫星AVHRR/3的6个探测通道,还有4个通道分别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和大气校正。该仪器装载在1999年5月和2002年5月入轨的“FY-1C”和“FY-1D”卫星上,运行寿命分别超过4年和9年。为发展新的遥感仪器和提高观测能力,在2002年发射的“SZ-3”和“SZ-4”飞船上进行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太阳紫外光谱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的遥感试验,并开展了大气红外分光计的研制,为中国极轨气象卫星从二维图像向三维立体观测建立了技术基础。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FY-3A”和“FY-3B”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发射,各装载了10台遥感仪器,获取的数据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有20个探测通道,可对全球表面状况做较精细的快速重复观测。  相似文献   

11.
正卫星多种多样,有一种卫星送上天后,专门做侦测"雷公电母"等的情报工作,并把侦测到的气象信息传回地面。这就是气象卫星,要做准确的天气预报可离不开它们。2016年12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将择机发射,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气象静止卫星。关于"风云四号",还有不少故事呢!  相似文献   

12.
无线电环境与气象卫星地面站数据接收质量关系密切.根据风云三号工程广州站的建设情况及该卫星使用的频率,介绍了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风云三号工程选址所进行的一次无线电环境测试与分析,并简要说明气象卫星地面站电磁环境的测试原理、计算和分析方法,协调解决建议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14.
动态     
正我国首批海洋观测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6月28日,"海洋一号"C卫星及"海洋二号"B卫星在轨交付。这标志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批准的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海洋一号"C卫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发射,是接替"海洋一号"B卫星的业务卫星,设计寿命5年。该卫星可获取全球24小时水色水温信息、全球海岸带和内陆水体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  相似文献   

15.
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中国气象人从天上观云识天的梦想终于实现,风云气象卫星应用之门徐徐开启,二十多年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风云卷轴!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本站每天接收风云三号卫星下发的数据资料,并存储服务器中进行转发提取共享等。随着我国气象卫星不断的发射成功,数据资料海量增加,因此数据存储的设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数据存储安全性、可靠性,保证业务数据资料的正常存储运行。  相似文献   

18.
7月19日,我国环境一号A/B星及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顺利通过出厂审定,即将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这两颗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除了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外,还有超光谱成像等技术创新点。卫星入轨后,将大大提高我国对环境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监测的能力。联想到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人们不禁要问:用卫星监测自然灾害的作用何在呢?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所提供的服务和应用。中国气象卫星是在全球气象卫星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已经业务运行。中国的气象卫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和地面应用5大系统组成。地面系统作为气象卫星工程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卫星应用效益起重要的作用,在卫星发射后对卫星有效荷载进行运行管理,实施从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和服务。中国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为改善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天气预报领域,为台风、暴雨、冰雹 、暴雪、沙尘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参数,如海表水温、雪盖、植被指数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在洪涝、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雪灾和海冰等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国气象卫星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于提高产品的精度,为定量应用服务。其内容涵盖气象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并且与数值天气预报本身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卫星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为气象卫星提供定量产品推导的背景场。气象卫星与数值天气预报协同工作,才能促进气象卫星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I0001-I0001
<正>[导读]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内容,正式投入使用。科技日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内容,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