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犹不及"不等于"过头""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  相似文献   

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20):61-62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像;不及,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孔文子。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识比自己  相似文献   

4.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坭?”子曰:“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溉影提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的安贫思想,历来有很多学者曾予以批判,认为这是露骨地要求下层的“人”在经济上退让与屈服。对于这些说法,张海鸥在《河北财贸学院学报》第1期上撰文,表示了不同看法。张文认为,孔子安贫说的本意,原是提倡一种对待贫和道的态度。安贫是乐道所要求的,乐道才是目的。在贫与道的关系上,有志之士应该不图安逸,不怕贫困,致力于道,矢志不移。这种品格是高尚的。孔子这些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士说的,不见得存有担心“小人”造反、企图麻痹他们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孔子也并非一定要人们永远安于贫困,他认为对于富贵,只要合于“义”和“道”,就是“可求”的。孔子对子贡经商是赞许的,他未说过一句反对经商的话。这些都说明孔子的求富思想  相似文献   

6.
阙里读孔     
开场白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怕是无人可比。上世纪末流行“脑筋急拐弯”时。台湾人编的一套书上有这样一个题目:“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什么家?”答案是:“最著名的老人家。”问和答都够无厘头的,不知如果在央视王小丫MM的“开心辞典”上,这样的讨巧会不会得到“回答得完全正确”的待遇呢?  相似文献   

7.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在报上看到一篇短文,谈“每况愈下”这个成语。作者说,这用错了,应该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我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成语的字义的变化和我们对这种变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现在把有关的一段抄在下面: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20年了,除了两次回报社值班的短暂时间外,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记者岗位,一直站在采访一线。如今,我已经两鬓染霜了,依然和20年前一样四处奔波采访,依然和20多岁的年轻记者一起出现在各种活动和事发现场,依然为赶写稿件而废寝忘食,依然为写出一篇有社会影响的“得意之作”而兴奋不已。从现在看来,这记者我可能要当一辈子了。一直到退休身份都不会变化:我始终是一名普通记者,始终没有离开采访一线。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否牺牲过大?这是否有点悲哀?这样一直干下去是否值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尽管我国现在有几十万新闻工作者,但自…  相似文献   

10.
在《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手记载:“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体焉’。……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家里休息,他的学生子贡就提起长袍子的下襟去见他,说:“我跟你学习好几年了,可是现在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止不前,不  相似文献   

11.
鸡蹄与蛙叫     
春秋时期,一次子禽问墨子:“话说得多好,还是少好?”墨子风趣地反问子禽说:“夏日池塘里的青蛙,总是没日没夜地叫个不停,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啼叫几声,你看,它们哪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子禽很快回答说:“耶当然是报晓的公鸡。”墨子这才笑着回答说:“可见,说话并不在乎多少,主要在于说得是否有用途。”  相似文献   

12.
诗礼堂位于曲阜孔庙的东路古建筑之中,它是孔子当年教其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史载,一次孔子在庭前沉思,适逢孔鲤从身旁经过,便叫住问道,学过<诗经>吗?答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隔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孔子问孔鲤:学过<礼记>没有?孔鲤回答:"未也."孔子告诫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诗礼堂"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13.
再加一把劲     
某日晚,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是暑期儿童读书问题。 在一书报摊前,记者问一儿童;“想买什么书看?”答:“日本出的连环画。”问;“为啥不买中国出的?”答:“买不到,有也不好看。”记者又指着琳琅满目的小人书问摊主:“这些都是哪里出的?”答:“绝大多数是日本的,中国的很少,也不好卖。”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种说法:“线索好,稿件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应怎样挑选好的线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选择线索要两看: 一要看全国。抓到线索后,要进行认真分析:如果这条线索在本村、本乡是件新鲜事,那么在本县市、本省是不是新鲜事?还要登更高点,看看在全国范围内算不算新鲜事?报刊电台是否有过报道?1986年春天,我参加了乡里的“个体户表彰会”,得到了50多条线  相似文献   

15.
笑一笑     
找钱包一位旅客走进一家旅社问服务员:“我前些日子在这里住过,你有没有看见我丢掉的钱包?”“是什么样子的钱包呢,先生?”“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我是不计  相似文献   

16.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子日:"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7.
没有内容生产力,到哪里都会被当成“人手”,跳一次贬一次值. 前段时间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被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媒体从事评论工作多年,在人员流动率高的媒体圈,这样坚持不容易,您是否考虑过‘转型’?”我明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纸媒不景气,为什么还不赶紧跳槽换个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有一回,有个人,比如弟子,跑到孔子跟前夸奖夫子:“您好有学问噢。”孔子便对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问题,我脑子里对他提的问题茫无所知,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我呀,就根据他提的问题,问了这头问那头,从正面问了再问反面,最后就帮他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9.
好心与好报     
艾丰 《传媒》1999,(3):43
人们最常发的牢骚之一,就是“好心不得好报”。 通常的解释是:光有好心不行,还要认识客观规律,注意客观效果。规律没掌握住,办事效果不好,好心也会落空。 现在要问:心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是否就一定得好报呢?未见得。这一层恰恰是更多人想不通的问题。 如果只是把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孤立起来看,好  相似文献   

20.
有位朋友看了这个标题后,摇摇头说:“太浅薄了吧?”我却觉得这是办报当中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且请看事实: 有位同志花了好多业余时间,写了篇稿子寄给某报社。文章登出后四个月不见寄稿费来。托人问是否邮寄有误?亲手处理此稿的负责人却说:“什么稿子呀?查查看吧!”又过了半年,仍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