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日本近年来所进行的教师教育制度及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研究,揭示其以实践取向为重心的改革特点。文章追寻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的轨迹,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资格标准的改革,尤其是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变化等几个侧面,分析日本在教师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解读改革的实践取向,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推行,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迅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那么,高中英语教师究竟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如何反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呢?一、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现实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由教师来研究和改革自己的教育实践是教育改革最直接和最迫切的方式。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外来的研究者(主要有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基层教研员、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特别强调:教师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自己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外来的研究者及时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教师缘何需要课堂评价知识,这是课堂评价知识研究需要解决的逻辑前提,但却被当作一种先验的认识,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通过考察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分析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期望,以及实证教师实践课堂评价的现实诉求,论证了教师需要课堂评价知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而使该类知识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教育必须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并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教师教育改革正在走向深层次的课程创新。第52期广东教育沙龙对此进行了专题研讨,通过挖掘教师教育的内在矛盾,并揭示其外显问题,以增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意识为前提,提出了理论类、实践类、技术类、综合类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08,(18):1-1
<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叙事研究作为教师反思教学活动、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这次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7.
康纳利、科兰蒂宁以及舍恩之后,实践知识成为教师知识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实践知识研究的广泛性并不等于它已经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问题.教师知识的特性需要重新审视,为此,我们要审慎对待教师反思,关注研究者与教师沟通的前提,并合理规划教师知识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对于具体的一线的实验人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参与实验的学生,师训部门的领导、培训机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次新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是一次于国于民于校于己利益悠关的改革,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现实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师研究的现实几乎在所有方面背离教育研究者倡导的教师研究理想.两者根源性的区别是研究问题是否源自教师的教育实践.现实中的教师研究问题脱离教师教育实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在全面认识教师研究价值基础上彰显教师研究的发展价值.作为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式之一,教师研究与其他问题解决方式相比,具有最大的发展价值.彰显教师研究的发展价值,需要教师教育培训部门、教师管理部门和机构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学习与借鉴”阶段、“生长”阶段、“消沉”阶段以及未来“本土化”阶段.教育学本土化既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需要,既是解决教育实践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研究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差、大学教育学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割裂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加强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解决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利主义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课程,以其独特的生活趣味性和开放式的课堂态度,受到诸多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制为主,如何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是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现实,首先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其次提出教师有效指导方式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应用的有效对策,以此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展开,广大教师都在学习有关课改的教育教学新理论。但是,也有不少教师接触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后,却感到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问世,往往有些人会对它难以理解。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理想的迫切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是不可回避的两难问题,需要从理论本身和实践过程去思考、去解决。第一,理论研究要坚持研究课程改革的客观规律,但客观性又往往不易坚持到底,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某些文件、条例、指示之类,都是根据特定的工作需要,由人们主观制定的,…  相似文献   

13.
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日益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对其定义、构成、特征、来源与生成、意义等进行了大量探讨.已有研究对于重新认识教师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属性、教师专业自主、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教师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柳克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113-114,118
课程叙事研究扎根于课程现实、面向课程事实、聚焦课程实践,重视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对课程理论研究的意义。其研究过程是研究者和教师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使两者达成相互理解,获得共同发展,从而深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实证主义认识论所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与实践者相分离的状况,舍恩在《反思性实践者》一书中提出"行动中反思"的实践认识论,描述了知行合一的反思性实践者的形象。本文对其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其在教育界的反响进行评述,探讨了舍恩的实践认识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指出这一理论框架为揭示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帮助教师进行专业自主发展以及探索教师的知行合一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一次深层次的转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重建以及对教师教育实践性本质的知识论的认同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转型的需求背景、价值观重建和知识论更新等几个层面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对构建适合中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改革阻抗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改革并非如理念畅想的那般顺利,改革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遭遇着种种阻抗,如制度的刚性与实践的弹性、理想的清晰性与惯习的缄默性、知识的霸权性与控制的辩证性以及理念的虚泛性与利益的切身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清醒地揭示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困境所在比单纯的应然畅想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津巴布韦的教育制度,实施"一体化"(ZINTEC)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践的理论基础、改革措施、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革方向和对策,得出其改革实践对发展中国家的教师教育改革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概念理解片面、个体认知过程缺少关注以及内部组织层次受到忽视等问题,文章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即从“共同体”出发,重新阐释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揭示出课堂学习共同体对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心理学”课程为例,通过对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要素,即教师与学生、认同与协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的不断改变,传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要不断改革,其改革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指导下进行。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小学教师是整个改革中的行动者,他们在改革中能否成为研究者呢?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行动者──教师能够成为研究者。一 教育观的改变促使教师角色的改变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变化: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个性化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