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职业与角色、职业道德与角色道德两对概念进行辨析表明,教师的角色成分强于职业成分,教师道德不宜定位成职业道德,若把师德定位成职业道德,会弱化师德的主体性作用,淡化教师个体的角色意识,导致师德建设被其他道德建设所掩盖,导致在具体要求层面师德出现模糊性等问题。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可以有效规避前述问题。师德这种角色道德的教师职能的实现主要靠角色扮演来体现,具体体现为一种多元化角色的道德主体,角色道德背后存在一种特定的角色利益,也有其特定的角色道德内涵以及实施范式。  相似文献   

2.
师德建设的前提是对教师道德的认识,教师道德概念上的认识模糊影响师德建设的成效,通过对教师和道德在词源上发展变化来对教师道德进行释义,纠正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简称的不正确说法,对教师道德概念进行界定,在对教师道德重新释义的基础上,阐释教师道德的内涵,进而提出师德建设目标要自我发展与道德发展同步、师德建设内容要个体道德与专业道德兼顾、师德建设方法要主体反思与团体互助结合和师德建设途径要规范制约与职场实践并重的主张,视师德建设为教师职业生命历程的理解与诠释,师德建设不是对教师道德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教师队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师德建设刻不容缓。习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全面地分析"四有"好老师标准的道德价值,详细阐述"四有"好老师标准的道德内涵,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塑造优秀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4.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师》2012,(21):2
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走本书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大陆地区的师德现状,如何解决师德建设中的制度、规范、评价问题,如何理解和处理媒体中教师道德形象及其影响等师德建设最突出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积极、  相似文献   

6.
传统道德说教与榜样示范式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难以起到激励教师、引导教师的积极作用。当前开展师德建设的重点有三:一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培植师德建设的道德根基;二是超越传统师德教育模式,实现师德教育理论创新;三是以教师专业伦理精神重构师德规范,以行业自律带动教师个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但我国传统师德规范中的缺陷以及个别教师不道德行为的出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施师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1]这种评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荣誉感,褒奖和化正确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师的职道德素养。师德评价是教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一、目前师德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师德评价的现状目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都能认识到师德的要性,在教师评价中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面进行评价,但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困难。师德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喊起来重要,说起来要,但做起来、评起来不重要。重教学实绩的评…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考验了我们的教师,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挑战,即要求提高教师的道德责任意识。教师道德责任感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以往师德教育中泛道德主义教育的失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提高教师道德责任感的策略主要有:加强敬业爱岗教育;鼓励教师进行道德反省;培养教师的道德选择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的师德建设话题并不陌生,之所以频频出现败坏师德师风的现象其中有着社会、高校等深层次原因,文章提出要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作为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立足点、重视教师道德的岗前或在岗培训、建立合理有效的师德评价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师德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道德要求,更准确的或者更实质性的建设路径应该是学校道德建设,即通过建设道德的学校,实现师德的高水平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校道德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学校道德一定程度上就是师德。对于学生来说,其面对的主要是学校道德,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个体道德的叠加,因此,要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师德水平,基本途径和建设内容就是建设道德的学校。教师师德的培养与维护是两个层面,教师的师德培养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而漫长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涯中时时维护。  相似文献   

12.
侯彦杰  杜凯 《成人教育》2011,(6):99-100
近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上存在片面化;教师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教书与育人分离化、缺乏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文章通过对这些表现的分析,指出要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优化师德建设环境、健全师德建设机制、拓宽业务培训内容和途径以及加强教师心理引导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传统师德向现代师德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丹 《教育探索》2006,(1):109-111
师德归属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于教师的专业行为之中,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生活。师德反映和概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师德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和坚持教师的自我提高应是师德中核心的专业要求。教师应在丰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师德认知,在形成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师德能力,在涵养专业情意的过程中激发师德情感。  相似文献   

14.
教师道德意识是潜在的、本能的一种道德彰显,是衡量师德标准的一种重要尺度。正确理解教师道德意识,可有效地规避教师显性的而非隐性的、外在的而非内隐的"师德"表现形式,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道德标准,达到师德意识表里、内外、显性隐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何谓师德?师德就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既包括人的基本品德,也包含教师的职业道德.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是组成师德的两个基本内涵.其中,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师德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是师德的基本特征.师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开化之母,社会道德进步之先;是人类道德社会化的凝聚和升华;是人类伦理道德职业性和文明进步的统一.由于师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一致强调师德重要性的同时,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和表述并不一致,例如师德本指教师职业道德,而被许多学者理解为教师个人道德。这种用师德概念取代师道的做法忽视了师道的独特价值,而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提法,教师专业道德和教师专业伦理对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通过对师德相关概念的语义分析,以期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师德。  相似文献   

17.
师德是中国教育和教师政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教育界对师德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师德工作中缺乏明确的工作内容。师德政策中强调制度性和外控性,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文本出发,结合道德学习、道德形成的脑机制和伦理学等相关研究提出并建构师德学习的内涵,认为师德学习是指教师从师德困境出发,逐步学习师德规范,并最终形成教师美德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师德敏感、情感、推理、行动、意志和品性的交互作用,并受到良心和荣誉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师道德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则是目前德育的难点。鉴于当前高等院校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制定教师道德规范十分迫切。师德规范应涵盖校园内从事教学、管理、服务等三类工作的教职工,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总要求。教师道德规范的落实,还需要通过实施细则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规章制度是对师德规范的细化,通过奖励、惩罚等具体措施,保证师德规范得以落实。要使教师道德向优良方面发展,还要从舆论导向、领导带头、学生监督、改善条件等方面加强师德环境建设,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师德是教师伦理之一,是教师的个体道德。师德包括理性因素、情感因素及意志因素。当前,教师教育理性沦落、道德情感衰竭以及道德意志薄弱是师德缺失的重要表现。究其原因,主要由教师信念、学校管理制度及社会多元价值观引起。基于此,必须加强师德主体的建设,强化学校制度的人文管理,倡导正确的教师职业观。  相似文献   

20.
师德的本质,既非外在于人的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也非单纯体现为教师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它是教师内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展现,凝结着教师自身独特的道德人格。师德建设的重点应聚焦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教师道德实际的基础上予以价值引导,将外在于教师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师德建设不应忽视师德心理建设,道德人格的养成是师德心理建设的核心;以中国智慧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通过智慧训练促进教师由"经师"成长为"人师",用自身的人格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