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俗话说: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良好的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教育专家司锡龄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还取决于他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态度与一个人的品德是密不可分的,贡献是三者的乘积,即贡献=知识×能力×工作态度。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一个人知识很多,能力很强,但他的工作态度是“0”,那么他的贡献也只能是“0”。在知识、能力与工作态度三项中,唯有“工作态度”是隐性的,他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如果一个人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干坏事,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些“文革”词语(也包括“文革”前一段极“左”时期产生的词语)随着“文革”的完结而进入语言博物馆,但也还有一部分“文革”词语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目前,“文革”词语大都在感情上、词义上或用法上产生了异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更新,但这一更新和异化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过程,以引起人们对“文革”词语更新和异化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文革修辞”的研究既是文革言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认识当时社会以及文革本身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引用辞格在文革修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有复杂多样的形式,超高的使用频率,但是有许多引用被当成了“帽子”、“棍子”或“套子”,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4.
阿让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F0003-F0003
将关键词“文革文学”输入互联网,一串文字跳出来:“文革文学网上批发市场,文革文学供求信息尽在阿里巴巴。”再点击,是铺天盖地的各种商品。慧聪网信誓旦旦承诺:“海量的文革文学供应信息,文革文学供应商慧聪网。”再点击,回答:“共找到‘0’条供应信息。”真是黑色幽默得可以。也不是踏破铁鞋完全无觅之处。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份令人满意的文革文学出版物目录。也有知情人士,比如文革中恢复出版工作的各家出版社。但如果要去查找这些出版社文革申的出版情况,或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35周年所做的一个目录,列入文革中出版的长篇小说20多部,算是带了个好头。其实,以人民文学出版社论,文革前文革后出版的长篇小说,也不乏质量平平读者和评论界后来不再提及的作品,难得的是他们面对历史的坦诚和勇气。  相似文献   

5.
考察、评定一位教师,依照时下比较通行的方法,一是看他的工作态度,二是看他的工作能力。态度与能力孰轻孰重,好像还没有谁去作过专门的研究,但在常人(尤其是一般领导者)心目中,“态度”的分量似乎要远比“能力”重得多。这也难怪,倘若工作起来吊儿郎当、马虎草率,就算你能力再强也是枉然。相反,你工作能力稍差一些,但只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反倒颇能赢得大众的同情乃至赞美。两相比较,“态度”似乎更能左右一个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孙会 《文教资料》2011,(35):11-13
“文革”历史不仅给儿童带来了精神、灵魂扭曲的创伤,而且一个错误时代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儿童小说对这类“问题儿童”的书写不仅仅是关注儿童主体的健康成长,也借助对“文革”历史的反思达到对历史偏执儿童文学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凌鼎年 《初中生》2008,(1):8-10
对如今的中学生来说,“老三届”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即使听说过,也难以有多少深刻的印象。但若问起50岁以上的“文革”过来人,“老三届”是个耳熟能详的字眼。而对那些有着“老三届”身份的人来说,这三个字往往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试论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陶行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解放以来教育界一直有争论,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解放初期,曾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看作是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翻版”,以致批判杜威时株连了陶行知。就是在“文革”以后,也还有文章说:“‘生活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思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实际运用。”直到现在,也仍然有人认为,陶行知在政治上是民主革命家,但在  相似文献   

9.
缺乏情感态度目标培养是目前教师培训中最普遍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情感态度的学习是一个塑造情感态度的过程,具体到教师培训中就是教师在接受培训前后,对待所学知识、能力的态度,以及是否愿意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它们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除设计好“知识”这条显性课程线外,也要铺设好“情感”这一隐形课程线,以便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参训教师的“情”与“意”,达成较好的培训效果。笔者就本人曾参加与组织过的培训案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革”,王小波是清醒的,他用一种沉思的态度去看待当时的世界。他以一种玩味的态度和戏谑的手法将“文革”时期的情景逐一拆解,用一种荒谬的叙事来展现当时社会的荒谬的本质,去对抗当时社会的“合法暴力”,他以个人体验来叙述和感受“黄金时代”的情爱、政治与暴力。  相似文献   

11.
吴春 《政治课教学》2014,(10):39-40
缺乏情感态度目标培养是目前教师培训中最普遍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情感态度的学习是一个塑造情感态度的过程,具体到教师培训中就是教师在接受培训前后,对待所学知识、能力的态度,以及是否愿意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它们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除设计好“知识”这条显性课程线外,也要铺设好“情感”这一隐形课程线,以便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参训教师的“情”与“意”,达成较好的培训效果。笔者就本人曾参加与组织过的培训案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兄弟》(上部)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文革”中的故事,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说,“文革”时期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而观其其他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都或多或少涉及“文革”。那么,这是否足以说明《兄弟》这部书是为了揭示“文革”中的假丑恶现象,或者是对人性恶在非理性时代的总爆发及其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反思?抑或更直接地说是为写“文革”而写“文革”?不,我认为不是。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生前虽然总体肯定“文革”,但在“文革”进行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文革”是他闯了“大祸”: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继而实施了系列纠正“文革”错误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为党和全国人民揭露、批判、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搞好职教科研,表面上看是一个能力问题,实际上真正决定科研成败的关键,首先是心理问题、态度问题。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态度是能力的总开关,态度比能力更重要。一、职教科研心态的误区一是轻慢心态。轻慢,即轻视怠慢。许多教师虽然嘴上也说科研重要,但思想上并未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曹雷  苏秀 《老年教育》2010,(12):17-18
如今,年长一些的人提到“文革”时的文化现象,还可能记得“内参片”这个词。“内参片”即“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早在“文革”前就有了。但那时的“内参片”和“文革”时的“内参片”并不完全一样。“文革”前的“内参片”,是指不对外公映、仅供业界内部学习参考的影片;  相似文献   

16.
“文革”美术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它有着独特的图式语言,本文通过对“文革”美术一些固定图式的分析,使我们对其图式建构与寓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文革”美术的特殊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基础教学,看起来是一个老问题,但在认识上、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正如刘国正同志所说,“如何加强学生的基本训练,使中学毕业生的基本功普遍达到合格的程度,这是长期以来奋力以求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文革后的最初几年,针对广大学生学业荒废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基础教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因此,接着又提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但这些年来,培养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忽视基础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有的似乎以为语文能力可以离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出来;有的把语文能力片面地理  相似文献   

18.
<正> 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常常令人感到困惑,甚至连一个哲学家也会感到难以一下子说清这个问题。在过去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如“文革”期间,哲学被摆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上,似乎“无所不能”,于是全民掀起了学习哲学的浪潮。任何一个事情做得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前提。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如何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艺术典型问题,是美学中一个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的问题.直到现在,对什么是典型,人们的分歧意见仍然很大,本文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下面简称“统一”说),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流行的一种观点.文革前曾有人提出过一些异议,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打倒“四人帮”之后,有些同志提出了鲜明的否定意见,但也有人主张坚持原来的看法.我也认为“统一”说没有再坚持的必要,因为它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