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隋书·崔仲方传》记载了开皇五年(585)崔仲方奉命修建长城的概况:(文帝)“令发丁二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这段记录有两处不妥。其一,将长城的修筑地点称为“朔方、灵武”有欠妥当。隋代的政区改革始于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将施行了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二级。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将州改为郡,所以直到此时州方才改名称郡。如《隋书·地理志》记载:“朔方郡,后魏置…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租佃制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租佃契约。仅笔者所知就有44件(不包括残缺严重、不能利用或个別内容重复者)。其中属于高昌麴氏王国时期的17件,唐贞观时期的15件,高宗时期的8件,武则天时期的2件,玄宗时期的2件。这44件租佃契约有41件保存在国内,绝大部分已收入唐长孺教授主编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二至五册。这44件租佃契约的书写时间,上起高昌延昌二十四年(584),即隋文帝开皇四年,下迄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本文将探讨这个时期吐鲁番地区租佃契约关系发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隋文帝杨坚何以以“隋”为国号,史家多谓乃因坚父杨忠曾被周室晋爵“隋公”,坚袭爵位,称帝后,遂定国号为“隋”。从《通鉴》起到今人的不少著作皆持此说,似已俗成约定。但是,我们如果正本溯源,上述说法并不准确。事实是,杨坚父亲杨忠(华阴人)初随元颢入洛阳,原隶独孤信部下,又随魏孝武帝元修入关,尽力辅佐字文泰(周太祖)建立政权,屡立战功,赐姓普六茹氏。先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升柱国。据《周书·杨忠传》载:“(周明帝字文毓)武成元年,(忠)进封随国公,邑万户……”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一、教师的人格与人格效应的产生(一)教师的人格是他在“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  相似文献   

5.
宋代"武科"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武科”的确立与制度化、应试人资格与应试内容、武学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是以“武艺弓射”等体育项目取士的科目,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正式设立,天圣八年确立三岁一贡举的制度;“三班使臣”、“虽未食禄实有行止”及“文武官子弟别无负犯者,如实有军谋武艺”之人可应试“武科”;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武学教职由武学博士和学谕“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科”有助于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文章结构线索,有的以情节结构,有的以字结构,这篇文章,我认为是以结构字眼“谪”“异”“忧”构成展开教学情节的,于是抓住此三字,便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艺术珍品的“表”和“里”、局部和整体能有通盘的认识,明晰的印象.反复揣摩文意,觉得文章由前到后似可抓住“谪”、“异”“忧”三字来分析,此可谓“抓关键”,带全篇.在讲授文章的第一节(“庆历四年春……属予作文以记之”)时,我们引导学生着重弄清“谪”字的下列两点作用;“滴”守二字,明确点出股子京的境遇、身份.它既带出时间(庆历四年春)、地点(巴陵郡),更带出下文修楼和求记两回事.可以说是因贬谪而修搂,因修搂而求记.这里要补充交待滕子京跟范仲淹之间的亲密关系及其先后同遭贬谪的相似命运.当滕子京被御使梁坚诬劾为“处置戎事,用度不节”而贬官岳州后,情绪很坏.第二年,即修此楼.可见滕子京修楼恐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政绩,而是有感而作.据说在他修岳阳楼过程中,有“僚属问落成如何?”他说:痛饮一场,凭栏火恸数十声而已.”而且他“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故范仲淹作此记,非为颂德,而是借此对老友有所规劝,同时也是含蓄地申明自己的志向抱  相似文献   

7.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相似文献   

9.
红楼人物的安排,大多是成对的。我们不妨把这些成对出现的人物称之为“对子人物”。实际上,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金钗,就是由六对“对子人物”所组成:黛玉和宝钗是“情”与“理”的矛盾,黛玉任情而做诗,宝钗拘理而做人;凤姐和李纨是“才”与“德”的矛盾,凤姐有才而无德,李纨有德而无才;元春和巧姐是“祸”与“福”的矛盾,元春似福而是祸,巧姐似祸而是福;迎春和探春是“柔”与“刚”的矛盾。迎春柔弱而探春刚强;湘云和可卿是“乐”与“悲”的矛盾,湘云乐观而可卿悲  相似文献   

10.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嘉庆年间诗人、散文家.乾隆三年(1738)中举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曾任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于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归隐定居达五十年,论文赋诗,广交文士,过着闲适的生活,颇为世人所重,称随园先生.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活》以及笔记体小说《新齐谐》等.  相似文献   

11.
“三个务必”是基于党情国情世情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论断,思政课教师尤其要做到遵循“三个务必”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思政课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筑牢思想之基;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涵育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提升高尚的道德品质;用“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励思政课教师坚定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然而,盛行以文取士的唐朝,这位“诗仙”的仕途却坎坷多舛,终身不得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白由四川江油入楚已经好几年,并且与曾经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做了上门女婿,安家在湖北安陆。这位一向放荡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终于不甘寂寞,给做荆沙大都督府长史的韩朝宗一封信,开头即谓“生不  相似文献   

13.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末科状元池州人黄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科举史上一直是个谜团,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黄观的出生历史、科考记录以及明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出发,发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重新佐证黄状元"连中三元"的史迹。  相似文献   

14.
《萤雪丛说》2卷 ,俞成撰。俞成 ,字元德 ,生卒不详。《萤雪丛说》前有俞氏自序 ,署“庆元庚申八月望日东阳俞成元德漫录”。庆元庚申 ,即庆元六年(12 0 0 )。古逸丛书本《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后有俞成撰《校正草堂诗笺跋》 ,署“开禧纪元八月既望 ,富沙云衢俞成元德父跋。”开禧元年 ,即公元12 0 5年。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跋》 ,末署“大宋嘉泰天开甲子正月旦建安三峰东塾蔡梦弼傅卿谨识”。嘉泰甲子 ,即嘉泰四年 (12 0 4 )。据此 ,则俞成生活在 12 0 0年前后 ,与蔡梦弼同时。《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四》评《萤雪…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16.
初中历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展开历史内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历史人物,像《战国七雄》课的中心人物是商鞅;《繁盛一时的隋朝》课的中心人物是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课的中心人物是岳飞;《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课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早就有关于以“以德为本”的历史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了“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这些都是儒家的“以德为本”、“德教为先”思想的根源 ,是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思想来源。重视德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同志 ,始终都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从建国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到 2 0 0 0年 2月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都强调要全面地…  相似文献   

18.
乐府诗《陌上桑》“为人洁白析,鬑鬑颇有须”句,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释为:“此二句言夫婿白面微须,外貌俊伟”.这似乎已属定论.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失之偏颇的.因为照那样理解,罗敷极言赞美的夫婿,只不过是个才貌出众地位显赫的人.这既不符合罗敷的性格特点,又悖于古代女性择偶以“德、才、貌”为准,尤其重视“德”的习俗,也有碍于作品对“五马太守”评击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20.
《阅读》2012,(3):F0002-F0002
“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双语小学始终坚持以“尚美教育”为突破口,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求真、尚美、健康、快乐、成长,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育人先进学校”“全国优秀校园合唱团”“江特色学校”“金陵书香校园”“南京市合唱艺术教育基地”“南京市百家优美校园”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