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使用、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2010年流行语中的语言模因,描述其"基因型"和"表现型"这两种复制和传播的方式,从而揭示流行语的传播规律,以期能扩大模因论在汉语中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中的概念,二者虽然异大于同,但也有可结合之处。网络流行语"被××"结构表面看似荒诞,但却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和语义,隐含了社会意义及网民的语言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规律,从模因论视角,以网络流行语"杀马特"为例,简述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剖析"杀马特"语言模因的复制周期及其基因型与表现型并重的传播方式,从文化背景、社会心理需求和社会化媒体等角度阐释"杀马特"强势模因生成的推动因素,提出流行语"杀马特"的语言模因解读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丰富语言的语用效果,挖掘文化烙印和社会焦点问题等语用价值。将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纳入模因研究的领域,挖掘实证新例,拓展新思路,以期能为学界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好××”构式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娱乐、体育、教育等,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本文主要从模因论的角度讨论“中国好××”流行的原因,认为该构式的传播属于模因表现型中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与“××好声音”相比,“中国好××”是强势模因,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出现频率高。“中国好××流行也是语言自身内部驱动的结果,该构式能够填补词汇空缺,满足语言使用者追求高显著度的语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模因论的研究发现,模因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论是隐喻的重要表征机制。隐喻的表征过程中既有基因型模因,又有表现型模因。隐喻目标域概念是通过其心理属性对始源域概念引起的心理属性的模因复制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中,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就是基因型模因。在心理属性得到模仿复制的同时,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得到模仿和复制,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物理属性就是表现型模因。  相似文献   

6.
模因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模因的概念,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成语、俗语、名言、名句等模因在网络流行语中成功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genotype)的网络流行语模因和表现型(phenotype)的网络流行语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言中的模因现象的探析,为人们打造网络流行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自2014年起对外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应用语言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年度流行语模因的来源、语法特点、语义特点等。流行语主要来源于政治、经济、网络、大众媒体等多个领域;以词和短语为主,语法单位多样化;词频与词长之间具有关联性;流行语模因归类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大类,二者所占百分比基本持平。模因论为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流行语模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各大中文网站的网络流行语为语料,从模因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传播方式进行了探析,并讨论了网络流行语传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当下流行的舞曲名《江南style》为研究对象,对组合结构"××style"的产生及流行动因、短语结构、语义发展以及近义组合"××范儿"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揭示流行语在丰富人类语言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新词新语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新语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传播开来。模因论是一种在达尔文自然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解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从模因论的角度分类,网络新词新语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网络新词新语模因的传播周期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模因脱颖而出,广泛流传,进而成为强势模因,这便是网络新词新语中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2.
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央视春晚小品、相声,发现语言模因的基因型变异和表现型变异是语言幽默产生的模因论基础.模因变异的言语幽默生成机制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语言模因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语言幽默的生成机制,成为研究言语幽默的一个新途径,同时能够促进模因论在语言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门"的本义谈到"××门"中的"门",此时的"门"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再谈及"门"的类词缀化--一种类似词缀的用法,最后简单地探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语言因素及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裕红 《海外英语》2014,(4):210-211
中国"××门"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并于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网络语料,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门"的产生、发展,以及"××门"泛化的背后所反映出的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些发展变化,试图更好的阐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模因论角度盘点了2009年网络流行语,认为模因是2009年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方式,其中表现型语言模因更是2009年流行语产生的流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17年度的流行句式之一的"社会我××",一出现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句式以其简明扼要、幽默风趣的特点而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方面。本文结合一定的语料对"社会我××"句式进行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进而探讨现代网络流行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使用网络流行用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当下流行的舞曲名《江南style》为研究对象,对组合结构“××style”的产生及流行动因、短语结构、语义发展以及近义组合“××范儿”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揭示流行语在丰富人类语言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影视艺术兼具文化与商业性,片名是吸引受众的首要因素。从模因传播和复制的两大途径: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出发,分析影视片名的英汉翻译所体现的文化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