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古代目录的提要体例,王重民先生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提要目录有叙录体、传录体和辑录体三种类型。"刘向校书的叙录能够全面的评价一书的内容(包括著者事迹),是我国编写提要、解题的正宗"。"王俭《七志》对撰人‘每立一传’以代替提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述列传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不过,目录学史上,关于传录体的界定还是有着一定的分歧,即被著录之  相似文献   

2.
一、“目录”、“书目”二者的异同表现在哪里?首先,“目录”与“书目”有着不可分割的“近亲血缘”关系。将“目录”二字结合成一个文献的名词,至迟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文选》任昉《为范始兴求立太宰碑表注》:引《七略》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可见在刘向之前已有一书的目录了。《汉书叙传》载,“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东汉的班固已把刘向“辄条篇目,撮其旨意”的文章叫做“目录”了。刘向首开叙录体裁记录图书(即“解题”),这是我国目录学史中的优良传统之一。“目录”一词往往还  相似文献   

3.
运用撰写内容提要来提高目录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我国目录学方法的优良传统。它起着原始书评及说明原著的功用,不仅丰富了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内容,也为我们编撰现代各种书目,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提供了很好地经验。一内容提要与目录一样,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刘向之前,就产生书序一类的较原始的内容提要。稍后,更有系统揭示群书的《兵录》问世,这些提要虽然还未能完全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但毕竟还是起了开拓作用,为后来刘向撰写《别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录体辩     
我国古代目录学者经过对前人的目录工作实践经验,学术思想的不断总结和继承,加之自己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使中国古典目录学日臻完善,终于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目录学知识体系。在文献内容的揭示方面,古代目录学者创造了解题之法。我国古代目录学传统思想历来对书目之解题极为重视,将其作为评判书目编撰质量优劣、学术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对于古代解题,近现代的目录学专家和目录学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已公认其共有三种体例,即: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对这三种体例的概念、特点、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对叙录体和辑录体已有了较明确的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录之书的提要传统,创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其时称之为“叙录”。“叙录”的内容,除著录书名、篇目及雠校原委外,还记述著者生平,说明书名含义及书之性质,考辨书之真伪,论述其价值与学术源流。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的许多目录学著作,对于“目录”一词的解释,大体都认为:“目”,是指篇目,“录”是指叙录,篇目和叙录合起来组成“目录”一词,如: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何谓目录?目指篇目.录而合篇目及叙言之也”(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王重民《普通目录学》:“目是篇目,指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书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7.
在目录学的研究中,易混淆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言目录学之作用,实际却充之以目录之功能。为了弄清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四点论述,请同行专家和师友们斧正。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之简要文字说明。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两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8.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对我国图书进行大规模校理,"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这就是刘向所作的叙录。这些叙录存于今者虽仅见于《战国策》、《孙卿新书》等数篇,但这是我们研究校勘史、目录史乃至书籍制度史的宝贵资料。刘氏这些叙录是按一定格式写成的,在交待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元行冲生平情况,详细地探讨其领衔编撰《群书四录》蕴含的目录学思想即完全承袭西汉刘向《别录》体例、收录图书资料丰富、首创官修目录辑录体提要之法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知识     
匠体 :专业书工所写的印刷字体。特点是字形方板 ,笔画横轻竖重。按其风格又分两种 :一是宋版中有些整齐方正的字形 ,虽然不同于楷体 ,但仍带有楷书风范 ,版本学家称之为宋匠体。其字形略似现代的仿宋体 ;另一种是明代中叶以后 ,专业书工别创的一种简易的匡廓字样 ,横细直粗 ,整齐划一。因刻写省工省力 ,一时颇为流行 ,称为宋体。其实并非真正的宋体 ,版本学家称之为明匠体 ,俗称明体或明朝字。其字形近似现代的老宋体解题目录 :目录的一种。对所收书籍每书下均撰有提要或解题的目录。古代解题目录有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3种。叙录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解题目录又称叙录、提要。在分析解题目录起源和沿革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解题目录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派别,指出解题目录对诠释传统学术史上的某些问题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集收录》和《杜集书目提要》是20世纪收集、整理杜集书目方面较为权威的两部著作。针对同一客体,两书的编撰特色却各有千秋。通过比较它们的成书过程、体例、叙录内容和撰写风格等,笔者发现二者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并代表了目录书撰写的两种类型:书录体与提要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目录五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百余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提出了五点关于中国古代目录的全新认识:第一刘向之前已有作为二次文献的一书目录,它只有“目”而没有“录”;第二,刘向之前已有置诸书前的一书目录,“古书目录,往往置于末”之说并不准确;第三,目录之“录”不是指刻木为书,其意应训为“次第”;第四,《易传·序卦》并不是“莫古于斯”的最早一书目录;第五,汉代已出现法律专科目录。  相似文献   

14.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将群书的叙录汇集成的《别录》和刘歆编写的《七略》,开创了我国古代目录学和分类学之先河.二者从书目体例、分类方法、校勘程序、编目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类.刘向采取的"本校法"和"对校法",为后来的校雠学奠定了基础.在编目方面,采取一一条其篇目,撮其旨意,撰写叙录,然后排比分类,将学术源流的考辨、学术著作的评价、学科范围的划分具体应用到书目的编纂,逐步形成了后来的目录学.在分类方面,将古代文献划分为六类,对后世文献"四分法"和"七分法"的形成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向校书“随竟奏上”的叙录是以官文书“表”的文体形式出现的。叙录首先是“群臣上书于天子”的上行文书,然后才是书目提要。从上行文书的角度审度叙录,既可以为“表”提供较为集中的史料,从而深化对汉代官文书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对叙录研究的独特视角,从而深化对叙录乃至对刘向校书工作的认识。文章认为,叙录的内容具有资于治用的外围指向以及引经据典的论述方式,这是与单纯书目提要的重要差异之处。最后,还对刘向校书同僚中的“杜参”和“富参”,以及样书分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是读书、研究工作的重要门径。中国从先秦开始,图书就越来越多,不加以归纳分类,几乎无法使用。因此,以西汉刘向、刘散的《别录入《七略》为标帜,产生了目录之学,清章学诚《校雕能义》称刘氏父子之书“部次条别”,有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张之洞《语学》谓大量图书若“泛滥无归”,则将“终身无得”,若“得门而入”,则“事半功倍”。章。张二氏都充分阐明了目录书之重要。宋以前的目录书多数仅有目录,偶有题序亦往往详略失当。从宋代起,目录书开始有题解、提要,现存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就有提要,其自序云:“日…  相似文献   

17.
论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代表作《七志》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开创了用传录体编写叙录的先河。通过分析《七志》的类目设置及王俭所出生的琅琊王氏家族和其本人的经历,揭示《七志》产生的时代特征,即“以孝为先”、“以孝掩忠”,用抽象的“德”取代具体的“忠”是其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殷周时期已经有了书目的萌芽,但正式的校书编目工作则始于西汉。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谈谈编目工作中的“提要”撰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要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许多目录学家和学者评价一部书目质量的高低,往往视其有无提要和提要的写作水平。清代目录学家张之洞曾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比作得知学问门径的良师,鲁迅说它“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记述和评介了4千余种古籍善本书的版刻特征及其源流、作者情况和参考价值,成为读者查找古籍善本和了解其内容首先要利用的一部书目。写得好的提要目录,“其价值不低于任何学术论著。“提要是简明扼要地解释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