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笥假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谢庆 《重庆师专学报》2009,(6):195-197,210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根据人的需求来采取管理措施,影响、约束或促进人的实践活动,以达到管理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个体需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较大契合之处。“人性假设”理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和实现必然具有重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个体发展论思想始终贯穿在杜威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历程中.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儿童个体发展论是建立在其过程性与辩证性的“经验人”人性假设之上,与此相应,杜威认为儿童个体是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儿童个体发展是经验改造中个性之自由生长过程.这种个人发展论影响了杜威对儿童个体、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在一定社会中,通过教育通达儿童个性生长之旨趣在于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弼成教授有关教育学的论述始终围绕“人的幸福”这一价值取向,努力尝试从教育学理论的多个方面解读教育的“幸福”所在,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学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立足学生“现有”基础面向“待完成性”的发展指向的课程观;以学习为主的师生共通活动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教育投入观;以个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5.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复杂的“人性假设”的视角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尚未成熟的人,是享有特殊权利的个体,是能动的主体。将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适当应用于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对于人性的体认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仅就相关问题作出展示,而不作标签式的诠释;形成的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承认人是好“利”的,趋利避害乃是自然举动,不能以善恶评判,因而其人性观具有持中的内核.相关的思想有:一、重点在其“用”为何,而不在于其为何;二、其“用”不可以高于一切的伦理标准进行评判;三、其“用”的目的在于自为,而不在于富国或者安民.  相似文献   

8.
论人性假设理论与团队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性探索的历史回顾,以及对近些年来盛行的工作团队的介绍,可以看出团队对员工人性方面的充分发挥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以往的人性假设理论只注重个体的需要以及积极性的提高,没有把人放在群体中去研究,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工作中的人性进行全面的重新探讨,形成新的人性假设,以促使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等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人性做了各个层次的思考和概括,对人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以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在分析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固。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