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内容 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刘海 《教学与管理》2012,(26):61-63
教学内容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拾零     
求比值与化简比赵海兵  凤庆县城完小 教学拾零求比值与化简比历来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问题。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不同,其结果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首先,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以得到一个分数、小数或整数。小数、整数均可用分数形式表示。即比值可看作是一个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而化简比是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互质的数。由化与分数间的关系可知,比值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后,这一分数的分子就是比的前项,分母就是比的后项,写成比的形式,就是最简整数比。这样,求比值与…  相似文献   

4.
求比值和化简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常用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它的前项除以它的后项,化简比则是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零除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我在教学时首先引导他们全面分析对比,抓住“比值”与”最简比”之间的区别,同时又启发他们寻找两者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遇到学生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的现象,苦口婆心的说教与大量的题目练习仍然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究竟怎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不同。求比值的依据是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叫做比。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2.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不同。求比值的方法一般使用除法,例如16∶18=16÷18=89。化简比的方法却有多种:(1)求比值的除法。例如3÷13=3×13=19=9∶1。(2)比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6.
基本概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要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读写整数、小数和分数,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有关知识;理解约数、倍数等有关概念,能熟练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能进一步理解比、比例的意义,并能熟练地化简比,求比值、解比例。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2.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探索化简比的方法。3.通过自己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探索化简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概  相似文献   

8.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不仅表单元知识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而且还与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沟通以下几个方面的联系: 1.求比值与化简比方法上的联系尽管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意义不同,结果有异,也各有其计算方法,但两者也有相关之处,那就是:求比值与化简比在计算方法上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比值(1.25:0.24,可以这样计算:(0.25:0.24=25:24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认识比,学会比的读写,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2.理解比的实际意义,会正确写出两个倍比关系的对应比,并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4.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师 :下面复习比和比例中的第二个内容“求比例和化简比” ,你们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生 ( 1) :什么叫比值 ,什么叫化简比 ?生 ( 2 ) :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不同 ?师 :求比值和化简比容易混淆。生 ( 2 )提出的问题是复习的重点 ,请大家先回忆、思考生 ( 1)提出的问题 ,再独立解答P10 2的两道题。生 (板演 ) :求比值 :4∶25=4÷ 25=4× 52 =10化简比 :4∶25=2 0∶2 =10∶1师 :以上板演正确。请同学们先对照板书 ,阅读书上表格里的内容 ,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后小组讨论、交流。组 ( 1) :求比值和化简比除了方法和结果不同外 ,还有在结…  相似文献   

11.
看了贵刊1983年第二期《数学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文,颇受教益,但也有一点值得补充的意见。我觉得在阐述两个不同概念的区别时,也应重视它们的互相联系。如果只强调概念间的互相区别的一面,而忽视概念间的互相联系的一面,往往容易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利于学生较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文中只谈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没有谈到两者的联系。实际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简比,一般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有时也可用前项除以后项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五年制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能够用方程在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3二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原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九册五年制)比,本单元在内容及编排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P53。教学要求: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讨论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师: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一组信息,请你仔细看一下(学生看)。出示信息:1.青铜有旧称叫“…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68~69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及求比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比的有关知识一、双基训练提要使学生弄清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比值、比的性质、化简比等概念;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二、训练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难点:正...  相似文献   

17.
教材上提供化简比的常用方法是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例:0.18∶9=18∶900=1∶50,26∶39=2∶3,12∶43=48∶68=4∶6=2∶3。可学生在化简过程中发现,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即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也可以化简比。如上述12∶43=12÷43=21×43=32,用分数形式保留化简结果,读作2比3。再例如34∶57,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为34∶75=2281∶2208=21∶20,如果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为34∶57=43÷57=43×57=2201。从过程上看,此方法简单、快捷。那么,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用求比值方法来化简比,事实上也是利用了比的基…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无处不在,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练习的设计与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练习课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是个普遍的现象。练习课教学的设计缺少精度。下面即以"比和比的基本性质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认识。案例回放:设计这节练习课之前,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梳理,有以下这些知识。1.在同一道题目中既要求化简比,又要求求比值,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求比值和化简比,要求学生弄清楚化简比和求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  相似文献   

20.
在“比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教材里,需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意义和求法,比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等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