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穿衣、吃饭、睡觉、走路,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都有很 多学问在里面。对此我园开展了“生活中的科学课程研究”。我们认为幼儿科学课程的内容 应源于幼儿生活,并高于幼儿生活。幼儿对生活的回忆、再现需要有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生活 环境。幼儿认识的过程是对生活的体验过程,幼儿通过实践获得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加 工、概括等,幼儿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为幼儿创 设一个介入环境,让幼儿在此环境中,与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材料、经验情景等产生交互 作用,从而获得有关…  相似文献   

2.
钮洁菲 《知识文库》2023,(7):196-198
<正>幼儿正确用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对幼儿的用餐习惯提出了要求。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一时期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溺爱的行为,使得幼儿养成了许多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小班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法袁立群新生入园前,我们对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进行了了解摸底,发现绝大部分家长普遍忽略了小班这个年龄阶段的习惯培养。他们认为小孩子上幼儿园多学点知识,多吃饭才是正事,至于幼儿自身的各方面培养,则认为年纪大小,学不会。因此...  相似文献   

4.
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有:“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和具有生成性,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一切事物,教育过程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教育活动的结果要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教育价值具有可持续性和多项性,教育组织形式要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了体现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实现《幼儿教育纲要》所提出的科学教育目标,应多途径地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易琼 《江西教育》2023,(11):90-91
幼小衔接是帮助幼儿从学前教育逐渐过渡到小学教育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开始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重点是促使幼儿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相似文献   

6.
原方案关注幼儿当前的生活状况,从幼儿的生命需求出发,很有价值。方案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了解人们服饰的变化,启发幼儿思考有关健康生活的问题,萌发了幼儿关心、照顾自己的意识,值得肯定。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健康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幼儿的行动上。为此,教学应采用"从幼儿生活中来、到幼儿生活中去"的策略,给予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多实践多体验,促进幼儿习得必要的健康行为。一、从生活中来1.制定发展目标在生活中,幼儿已经感受到秋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保育员不仅是为幼儿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管理好幼儿生活的保障者,而且还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好助手。现代保育观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保育工作更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包括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条件和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更重视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帮助其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保育工作的实施已逐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但在…  相似文献   

8.
王彩玲 《家长》2023,(16):104-106
<正>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中,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周围环境的基础,是幼儿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以幼儿的生活为出发点,跟随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目标,将幼儿科学领域所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幼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此提升幼儿从科学领域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的能力,实现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让科学教育融入幼儿生活,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9.
梅娒 《教师》2014,(7):110-111
正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如何让幼儿在园的生活过得丰富、充实而富有价值?如何提高一日活动的有效性?一、将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开展有效教学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一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幼儿的生活入手,多给幼儿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把幼儿引向生活,让生活走进孩  相似文献   

10.
徐红艳 《早期教育》2001,(17):16-17
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严谨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和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的多项活动,更需要将目标意识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凭着教者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教育的灵活机智,随时都能捕捉到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丰奢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效果也十分明显,值得提倡。本文汇集了许多这方面的实例,将陆续发表,作为“教育经验”专栏的补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中,我们立足于幼儿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重视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学匀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幼儿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而作出的适度的要求。为让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与幼儿教师,少一点包办,多一点宽容,是绝对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纲要》在艺术领域目标中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纲要》的内容与要求还说,应当“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美术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历过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由此可见,幼儿绘画的训练需要通过多  相似文献   

14.
大班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吴忠市幼儿园陈秀英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大,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对孩子溺爱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些家长把孩子捧为"小...  相似文献   

15.
幼儿文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人之初”文学,它源于人类对幼儿的爱和期待,是爱的文学、真的文学、美的文学,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阅读欣赏幼儿文学作品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并注意充分挖掘、感受和品味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幼儿情趣。■唤醒童心“童心”就是儿童的那种天真纯朴、充满好奇的心态。要想真正深入幼儿的心灵世界,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完备的童心素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我们多深入幼儿生活观察研究幼儿,多阅读欣赏并尝试创作改编幼儿文学作品。大量阅读幼儿文学作品,能净化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幼儿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个体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属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状况以及社会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观念和行为等等。如果说影响幼儿生活质量的有些因素是我们教育者所“不可为”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对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有何“可为”呢?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幼儿生活质量是忽略的,或者说是过分重视幼儿生活中物质条件的提高,漠视物质条件之外的其他方面,这表现为错误的幼儿生活质量观,具体表现为:1.经济导向的幼儿生活质量观有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物质生活的提高,就表示着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到幼儿的生活,在方便师幼互通、家园互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弊端。一些幼儿因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认为防控幼儿沉迷电子产品贵在五“心”。  相似文献   

18.
王俊玲 《山东教育》2004,(23):40-41
想像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的想像是任轻松、愉快、丰富的环境中发展的。要积极鼓励幼儿的想像活动,激发其想像的动机,为其想像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另外,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多观察多欣赏,帮助其积累想像的素材.以丰富其头脑中的表象。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园中,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调查表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由于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有感于此,笔者认为: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是创设幼儿园环境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结婚”这一社会现象或概念,已经比我们预期的要早得多地出现在幼儿可体验到的生活中。当我们以非权威的角色(如游戏伙伴、参观者、旁观者,而非教师等)进入到幼儿群体时,常常会听到有的幼儿说出,“我和XXX要结婚的”或“XXX是我的老公(老婆)”。幼儿对结婚这一发生在他们生活周围的社会现象是有所认识的,即使是小班幼儿也如此。这种认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不断丰富、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