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为汉学复兴时代,训诂、考据之学成为乾嘉时期学术的主流,宋学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直到嘉道之际,汉学逐渐衰弱,宋学始有反弹之势。宋学代表人物方东树高举反汉大旗,对汉学家“舍理言礼”说进行了驳斥,对礼、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考辨方氏礼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整体学术思想与脉络,亦可从中窥探当时汉宋之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蓼园词选》为清代乾嘉年间黄苏所编。黄苏通过选词和评词,从隐显两方面提出了“思深而托兴远”、“婉恻”等论词标准,既着力于推崇词体,又维护了词体的本色美,还起到救弊补偏的积极作用。黄苏的词学观点既受儒家传统词学批评模式的影响,也适应了乾嘉之际这个特定的历史转变时期的需要,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蓼园词选》为清代乾嘉年间黄苏所编。黄苏通过选词和评词,从隐显两方面提出了“思深而托兴远”、“婉恻”等论词标准,既着力于推崇词体,又维护了词体的本色美,还起到救弊补偏的积极作用。黄苏的词学观点既受儒家传统词学批评模式的影响,也适应了乾嘉之际这个特定的历史转变时期的需要,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翁方纲论诗作诗 ,俱仗八股和学问为利器。其“肌理说”与乾嘉之学、八股之学、桐城派文论大有相通之处 ,且有修正“格调说”、“神韵说”之意。其诗最大的失误不在于以学问为诗 ,而是缺乏诗情 ,艺术表现呆板 ,原因是缺乏诗才 ,学诗太迟  相似文献   

5.
“莼鲈”一词在孙星衍诗集中高频出现,透漏出他强烈的归隐意念,与他对官场的厌倦、对学术的迷恋、对父母的孝心、对爱妻的内疚,山水之癖好以及他强项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当时的政治、学术语境以及他体弱多病、对家乡人文环境之眷念有很大的关联。通过孙星衍“莼鲈之思”成因的个案分析,可以管窥乾嘉士子普遍心态,也可以探析乾嘉考据之学盛行之原因。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经学家,杰出的小学家。他幼年即好声韵文字之学,青年时期耽读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奋发精进,造诣殊深。他积十余年时间著成的《六书音均表》,是一部重要的古音学专著.消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称赞他“凿破混沌”,当代音韵学家周祖谟评价他“审音辨韵名震乾嘉.”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260多年间,语言文字学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所左右,因此出现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乾嘉时代蔚然大观的语言文字学和晚清语言学的新兴部门,表现出语言文字学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梅崖生平以古文大家自期,论文主张“立诚为本”,轩轾文体皆本之于这一主张。他的古文出醇古冲淡之气,不足的是经世精神不足。在乾嘉考证之风盛行、骈文复兴之际,梅崖不仅一枝独秀,而且不懈传授古文,在闽赣一带形成了一股古文风气,其价值、地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0.
黄季刚曾指出:“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这是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总结,也是对开创新的语言文字之学的启示。千百年来,为探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学者试用过很多手段,阐述过很多法式;从乾嘉年间的段王,到清末民初的章黄,更是集其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260多年间,语言文字学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所左右,因此出现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乾嘉时代蔚然的语言文字学和晚清语言滂的新兴部门,表现出语言文字学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经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清初发轫期、乾嘉鼎盛期、道光转折期、晚近嬗变期。以近400年诗经学作整体考察,则应将“现代革新期”附于其后。5个时期的诗经学发展轨迹勾勒出近四百年诗经学发展之概貌,明晰了学术史中诗经学之流变。  相似文献   

13.
曲金燕 《文教资料》2007,(26):15-16
乾嘉传奇小说与通俗文学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二者的关系,并结合乾嘉时期的时代特点阐释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乾嘉传奇小说作者具有多才多艺,文、俗兼通的禀赋;乾嘉时期刻书出版业的发展;乾嘉炫学风气之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子展秉承乾嘉以来“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优良传统,沿着闻一多等现代学者“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治学思路,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博采众长,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诗经直解》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诗经》研究史上的众出之作,使诗经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诗坛,诗人交游之频,亦极一时之盛。在众多诗人中,张问陶与刘大观的交游及其诗作尤其引人瞩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在长达二十年的交往中,他们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友谊纯真,诗酒唱和、互见性情。其交游诗作记录了乾嘉诗坛“诗人相重”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本无严格意义的骈散分别,基本上是泛文章的观念。乾嘉之际,阮元提出“文言说”、“文韵说”,理论上为骈文正本清源,使骈文与古文分途发展,促进了骈文在清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时值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问世200周年之际,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深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包括其关于“科学的教育学”与“教育艺术”之区分的思想,教育性教学的伦理学基础,教育性教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基本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文旸年谱     
清代乾嘉时期戏曲目录学家黄文旸以擅制义文名世,却屡试不第,终以贡生。受朴学风气影响,他喜经史考据,诗文、词曲颇有时誉,深受姚鼐、曾燠、阮元等名流器重。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总裁扬州词曲局进呈词曲,著成《曲海》二十卷。乾嘉之际,为两淮盐运使曾燠延入题襟馆中,与时流唱和。嘉庆年间游历齐鲁吴越间。与凌廷堪、阮元、江藩、李周南、黄承吉、李钟泗等扬州学派学者交往密切。戏曲家李斗、焦循是其姻亲,晚年因家事与焦循交恶。  相似文献   

19.
定庵的治学,由“小学”入“大学”,汉、宋兼采,重考据而弃宋学形上学。学以资治限制了定庵考据学的发展;取宋学之形下而弃其形上,又使他在治学目的论的阐发上进退失据。定庵有诗人才情胸中满是块垒。他厚自期许却仕途坎坷,力图经世而遭国势凋蔽。小学之质朴势不能锢闭定庵忧国忧民的情思涌动,终使他走上今文一路而以《公羊》讥切时政。至其一入今文,则不免家派门户之见,失却“实事求是”的乾嘉神髓。然定庵于晚清一代学风之影响,终不在其小学与汉学,却在其大学与今文经学。从汉宋兼采到弃汉取宋,从“今”(文经)、“古”(文经)杂揉到是“今”非“古”,一代学风之变亦一代时政之变之先兆。当此世纪裂变之交,大厦将倾未倾之际,定庵与之,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20.
“新学”是近代中国传统化与西方化在互相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乾嘉汉学发展而来的今经学结合古经学形成的趋势,经世致用之学经龚自珍学推动提挈诱掖形成的趋势,薛福成、郭嵩焘等着力倡导的“效法泰西”等三种趋势在以“学战”为先的社会潮流推助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学家们汇为一体,遂建构起近代“新学”模式,以应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求。“新学”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传统中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结构性变动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