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德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中国德育事业走自主发展、特色创新的中国式新道路的决心。德育现代化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德育体系自身的现代化以及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格支撑及道德基础。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德育现代化,涵盖了一体而多样的德育、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和谐而共生的德育、实体而虚拟的德育、国家而世界的德育等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现代化,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德育目的的革新,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促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实现共同价值的传递;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协同共治的现代德育治理体系;面向人的数字化生存,以技术革新引领德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培育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格及现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2.
何谓德育数字化?这是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亟需回答的问题。立足于数字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德育基本要素的影响,德育数字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数字技术对德育主体的影响看,德育数字化意味着以数据为基础优化德育主体间沟通协同的质量。其次,从数字技术对德育内容的影响看,德育数字化意味着以数字资源和算力为基础增加个性化的德育内容。再次,从数字技术对德育途径的影响看,德育数字化意味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适切化的德育场景。综上,德育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和重要中介,以联通精神为基本内核,促进德育主体之间有机联通、德育内容与学生道德成长需求有效联通、以及德育途径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序联通之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的有尊严生存"包涵三个层次:尊严是人内涵的道德价值,是人们对待自己及他人生存的应有态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体现。尊严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是对人的价值的确证和肯定,是使人高尚的力量。尊严作为生存态度主要体现为对生命和道德的敬畏。从生存状态来理解尊严,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助于实现人的有尊严生存的社会条件,使人的生命得到平等而充分的保障和促进,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是人的有尊严生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是教育领域不可阻挡的转型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教师的生活形态,构造出全新的教师数字化生存图景。在数字空间中,教师面临着实体符号化,主体意义被消解;自由时间与空间被挤压;人际关系交互的情感阻隔以及节点爆炸与信息茧房共存等困境。破除数字时代教师的生存困境,改进教师生存质量,需要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基于仪式链理论提高交互的有效性、建设证据库平台破解教师的数字焦虑以及构建凸显人文价值的数字治理生态。  相似文献   

5.
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人类社会面向新的现实生存。从课程领域看,技术的介入加剧了现代课程的伦理困境。智能算法对教育过程本真的遮蔽、人与机器主客关系异位的价值倒转、数字鸿沟弱化边缘群体的生存,显现现代课程对他者生存伦理关怀的缺位。呼唤他者到场,重构课程关怀伦理,有利于抵制自我生命反思的遗忘与丢失、打破数字生存中的去责任化怪圈、修缮技术占位下的情感交往退化。这需要现代课程从课程设计的价值遵循呵护他者的绝对差异,从课程主体的责任担当协同人与技术的他者关系,从课程实践的伦理转向持守我为他者的“爱的行动”。在他者关怀的实现方式中,应坚守课程的教育性原点,寻求科技与人文的双馨;观照课程的公平性向度,庇护自我与他者的共生;领会课程的他者性意蕴,以召唤爱人与责任的归真。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暗藏着遮蔽人之存在的生存隐忧。本研究通过援引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阐释数字化生存内蕴的人与技术关系的两极反转、现实与虚拟关系的错位倒置,揭示数字化生存给教育造成的“全景遮蔽”,主要表现为:意识同质,教育塑造人的主体性使命的隐匿退场;认知短路,知识脱离教育之外的愚昧持存;转型危机,教育面临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失序。本文认为,通过深度把握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结构实现主体唤回,通过抽象性与泛在性的认知过程完成知识划界,展开面向数字原住民的素养培育形成路径操练,才是教育帮助人走向良善数字化生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7.
关于数字化生存有这样两种态度:一是数字化不仅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也可以更具前瞻性地提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数字化资本主义给人的存在带来沉重创伤。我们对数字化生存应有历史和客观的认知。从人类文明发展一般样态看,人类史亦是数字史。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万物中凸显出来就在于数字的发明,它表达人与世界的数学关系,从而可以形成超越现实生存的可能性基础,可以说任何文明的推进都需要数字文明的革新。在资本原则主导的社会生产的关系中,数字只是作为生产要素,并非构成独立的资本发展形态的标志。不能一味对数字资本进行批判,而应看到其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联。推进数字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通过强化数据的公共属性、确立合理的资本观念以及提升劳动解放的程度,数字化发展引致的新的文明形态将会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数字社会的新境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样态、价值意蕴、权力建设进行重新架构,以更新对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储备。从数字社会的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融合数字技术肇始,以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为生存基础,以沟通数字化身为主要工作方式,从而在数字社会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生存,继续完成社会化的学科使命。  相似文献   

9.
新基建在全面系统化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发挥支撑性作用。我国教育领域新基建依托“基建迭代”“范式转变”“生态重塑”等特性,通过拓展教育新动能、创造教育新供给和服务教育新需求,进而有效拉动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工作。但是,教育领域新基建在重塑教育生态系统进程中正遭遇融合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不高、教育组织数字化能力建设工作停滞、区域间可能形成新的数字鸿沟等挑战。应当推行积极差异政策,强化政府在整体设计、重点投入领域和重点地区等方面的责任,全面理顺教育新基建部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应当重点推行融合型基建部署,处理“新旧”基建、“硬软”基建的关系,夯实教育的数字基座;应当着力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管理者和师生的数字素养,积极培育和传承教育组织的数字文化基因;构建智慧教育生态,谨慎地防止新的数字鸿沟出现。  相似文献   

10.
伴随第三轮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变革愈来愈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其重塑教育要素及关系,全方位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治理、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微观人与人、中观人与社会、宏观人与国家、宇观人与世界良好互动的教育新形态,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创生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也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诸多潜在和现实风险,可能异化教育主体全面自由发展、危及教育伦理生活、模糊教育治理责任、引发文明发展藩篱。因此,在享受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数字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对峙与抵牾,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可能,以融合共生、伦理规约、公平负责、自主包容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新方向,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向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 ,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军校德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其主要表现为 :德育的地位在新的角度中得到体现 ;德育的实施和学员的成才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协调 ;德育和智育在新的视野中得到统一 ;德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面向人的发展需要在新的高度上得以结合。要抓住机遇 ,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观念与工作模式 ,与时俱进 ,确立新的德育工作思路。第一、要围绕素质教育 ,树立大德育观念 ,把学员培养成为全面的人、独立的人、道德的人、健康的人、创新的人。不仅要为学员成才指明方向 ,而且要为学员的个性与才能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第二、更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其深深植根于数智时代的土壤中。在这一语境下,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部优势主要体现为在线教育建设夯实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数字校园建设赋能数字化生态生成、教育理论研究明确了数字化转型方略,但同时仍面临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致使数字化转型陷入路径偏差、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养缺位以及学分、学位管理体系不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等现实劣势。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既要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文化体系构建、数字新基建打造等时代机遇,亦要应对数字鸿沟扩大、知识碎片化、信息管理风险等外部挑战。我国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需秉持强化优势、科学发展、开拓进取、战略规避的原则,具体应遵循以下路径:以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引领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发展;依托国家在线教育平台系统性规划知识教学框架;借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数字校园建设;统筹建构数据智能基座,重点加强数据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并逐步融入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引发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方式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该文首先对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及实践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采用一个二维框架来描述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系统结构和发展过程,借此展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愿景。高等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教师、学生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要素。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既承接数字化应用于教学的历史,又面向数字化驱动教学方式转型的未来。该框架将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分为融合、转型初级和转型高级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鸿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有惯性的制约、基于经验的教学管理与决策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单一并缺乏灵活的学分学位认证体系、传统的班级和课程制度限制差异化教学发展、教师借助数字化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薄弱、学生缺乏数字化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知识的碎片化带给学习者的选择困境、已有教育理论难以指导数字时代的复杂教学实践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颖 《教育与职业》2023,(19):86-93
老年教育的数字化是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进行智慧助老的战略支持。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历史源流体现出全国各地老年远程教育的发展和老年开放大学支持辅助的形式变迁。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出发,老年教育数字化的物质性空间表征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主办的老年(开放)大学技术支持服务模式和企业主办的平台模式,老年教育数字化的社会性困境主要体现为老年教育数字化适老保障的欠缺、不同代际人群数字化鸿沟的存在以及对老年教育数字化认知的缺失,老年教育数字化的文化性空间生成主要体现为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的心智文化和对老年教育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实体文化。为此,在实体转向方面,要搭建数字适老平台,开发学习内容;在理念转向方面,要推动数字学习反哺,实施代际共融;在服务转向方面,要加大教育模式创新,重塑数字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由多技术融合形成的技术生态撬动,需要从技术角度分析其给教师职业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意向性使教师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智能化教育环境使人-机关系从辅助转向协同,技术渗透的三元空间生存方式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立德树人能力,数字化时代知识增长的范式需要教师不断自我成长。借用组织行为学的职能分析能力建构路径,结合教育组织的核心使命和属性,以及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需求,得出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需具备的能力类型:课程教学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有效德育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从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来看,课程教学能力是以“学”为中心的前提和保障,人机协同能力是智能化环境下教师ICT能力的转型方向,有效德育能力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首要角色定位,自我成长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的目的与手段。教师教育需要正视当前教师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能力结构,再造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对教育的影响首当其冲,文章以数字生存时代的形成为研究背景,阐述了在数字生存时代下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诠释了数字化对大学文化的巨大影响,从而提出在数字生存时代大学文化需要以何种思考定位来构建,以保证为社会输送真正可适应数字化生存发展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人们的道德尊严,通过生活化、主体化、人性化的德育让人们以一种有尊严的姿态去实践有尊严的道德,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界共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多关注政策引领、理念探讨和设施建设,较少从教与学的关键场景出发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实践变革的前景、样态和机制。基于此,文章以“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阐述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定位和概念内涵,指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推动教学理念、设施、手段、方法的系统变革,推动教学主体走向学生中心、教学目标走向素养导向、教学内容走向动态多元、教学方法走向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走向智能综合、教学环境走向虚实融合;从面向学业发展的人机协同教学、面向自主探究的数字实验教学、面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勾勒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场景。未来,要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完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章探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和社会运作机制带来的深刻影响,梳理了数字化时代的新闻采编方式的变化和公共协商机制的变迁,深刻反思了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模式,指出公信力才是众声喧哗生态下的生存逻辑,并对日益严重的数字鸿沟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技术为特殊教育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和可能性。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人工智能在赋能特殊教育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应直面现实困境,化解相关风险,完善“一核多元、特教特办”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面向“扩优”“普惠“”提质”,构建特殊教育数字化治理框架,以数字技术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