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发展与进步的核心机制是制度的变迁,对大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变迁有两种类型:移植式和创设式制度变迁。移植式的大学制度变迁需要特定的文化条件为依托,即制度输入国和输出国应具有文化上的相似性、包容性和互补性。创设式的大学制度变迁是高深学问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制度创新的结果。采用哪一种制度变迁的方式作为大学发展的路径,需要视制度变迁的成本而定。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不应忽视。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教会教育研究是“文化侵略论”占主导地位。教会教育研究的政治评价,以及韬奋研究的政治性定位,导致在韬奋研究中关于教会教育对韬奋的积极影响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教会大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对韬奋一生的影响与价值也应当给予重新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发展了近60年。对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应作全面评价。一方面,它自始至终都在充当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教会大学又作出历史性的转变。它在传播自然科学,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在近代中因高等教育界都是领风气之先的。教会大学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会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侵略的战场,对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教会大学文化侵略的主观意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也逐渐吸收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本土化。教会大学的现代化是其与生俱来的,有着先天性;本土化则是教会大学迫于形势的选择,是后天因素。了解其现代化与本土化对正确认识教会大学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存在于我国20世纪初的教会大学,尽管与当下的新世纪大学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二者似乎都与美国的大学和和制度有关;虽然时过境迁,以美国大学制度为主的教会大学的实体已在历史中消解,但是教会大学成功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理念或可资于新世纪大学的实践、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从其诞生之初就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在现代社会,作为精神文化看护人的大学,尽管有着自身的内在困境和现实资源需求,但其蜒绵不绝的独特人文精神气质使它充当了具有人类精神圣殿意义的现代教会。理解大学作为现代教会的真正意义,才能在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现代尘世保留一块精神皈依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和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予1995年10月28-31日在武汉举行.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以及来自日本、美国、港台地区的十几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问题十分广泛.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政策、立法、商事、宗族、城市变化;文化变迁中的孔教、传统哲学、权威思想、民族主义、伦理道德,神秘主义、废婚主义、报刊传播、西学东渐、教育制度;在“社会过渡”时期的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等都有专门文章.这里,仅就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阐述了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形成源于清末大学的初兴,民国时期的发展,教会大学和解放区大学这几条线索,并指出了我国大学制度的特征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的制度环境,集中控制与服从模式的制度特征,是一种缺乏创新动力的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9.
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会、教会大学“本土化”进程,并非全都是由于民族主义的挑战和政府法令的压力,基督教内部的顺应潮流趋向与适应环境机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人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包括业已在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了的基督教文化。加强宗教和宗教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借此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而且有助于宗教自身正常的、健康的、趋向高品位的发展,使宗教与社会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大学英语课中应在教会学生 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地教目的语的文化。作者提出了目的语文化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研究述评及探究思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一、大学文化问题域的研究 大学属于文化领域,其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是,由于大学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入“中心”地位的变迁,“大学”二字在社会的“视界”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大学的期待以及大学对自身的定位早已超出文化这一基本功能,大学对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过分关注导致对文化基本功能的偏离。这使得大学文化研究的 问题域显现出多样性,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梳理大学文化。 1.关于大学文化的界定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大学文化”概念,大学文化既有“虚”的一面,又有“实”…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大学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滨州师专学报》2002,18(1):86-89,94
以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以来的大学文化发展进行综述评析,揭示大学文化各阶段的现象特征,探求其演化的内在轨迹,论证大学文化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会大学实行单独考试,就近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上层社会、教会中学和基督徒的子女;本科与研究生招生相衔接;招生形式多样,重视短期培训。这些招生特点既与同期国人自办的公、私立大学存在某些共性,也反映了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教会办学的特殊要求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西学进入中国后迅猛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知识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关注西学教育在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改造与消亡、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之初的步履维艰,并强调分析大学史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世纪作为起点,大学经历了数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是一种制度转型。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大学危机的日益加深,现代大学再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经历了理性大学、文化大学和知性大学之后,德性应是后现代大学的必然归宿。只有通过重建一个德性的共同体,后现代大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由现代性所导致的大学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6.
接收和改造教会大学是新中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关键步骤。旧中国的教会大学经过接收与改造,尤其是通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与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公立大学。对教会大学的接收与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其间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也为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的觉醒与创新治校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作为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大学在社会经济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因此,在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的基础上创新治校理念是时代的呼唤。一、现代大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类文化的深刻联系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西方大学在摆脱了教会的附庸地位以后,以英国的牛津大学为代表,逐渐成为学者自治的学术和教育机构。1810年…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基础课又是学员进入大学后首先遇到的课程。因此,在基础课中探索创新教育是有深远意义的。本从教发学员创新的兴趣和教会学员创新的本领两方面加以探索。所提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对于其它基础课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伴生物。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演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逐渐纳入、完全融合三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受到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以及时代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对我们当前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