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跨区域流动的儿童在学校适应的情况,对湖南省X市两所小学的14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持下,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因为区域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情绪适应以及行为适应上存在困难。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跨区域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师生关系不和谐;跨区域流动儿童情绪未完全适应;跨区域流动儿童行为适应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关系源于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对教育公平性的关注。教育所获得的文化资本,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阶层流动渠道。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农民阶层实现向上流动提供助力。然而事实证明,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了学生短期的流动,并未使农二代跃入更高的阶层,实现真正的阶层流动。阶层流动固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偏差、劳动力与就业市场对接脱轨等因素迫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方向上走向“职业人”与“自然人”的培养模式,从而促进阶层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3.
基于江苏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以“市”作为流动的基本单位,分析江苏高校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省就业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八成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省内发生跨区域就业流动行为。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吸纳师范类本科生的主要阵地,留才引才优势明显,其中尤以南京和苏州为代表。三线城市面临留才引才难题,流入流出比值远远小于1,呈现明显的人才流动“顺差”。在分析就业流动影响因素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学校和地区经济均对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为促进师范类本科生合理流动,可以从提升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师范生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留才引才机制等角度制定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和跨区域流动,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作为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道路上,选择最大就业和最大产出并不相矛盾.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边际生产力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不仅增加了转移者的收入和福利,同时也会带来整个社会总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缓解了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为农业实行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转移者把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带回农村,从而加快了这一转移,为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人力资源流动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文章着重论述了教育因素对区域人力资源流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落后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移民”和“低龄辍学”、教育模式导致“读书无用”与“人才流失”并存、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下的“升学移民”和“教育福利”,并由此提出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改革农村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四川张传燧90年代农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全国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大约6000一80001。但这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4。90年代“民工潮”只是亿万农民跨世纪大规模大范围流动的序幕。预...  相似文献   

7.
刘银喜  王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4):111-119+157-158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作为跨区域基层党建的重要形式,流动党支部通过精准的结构设计、系统的组织嵌入、精细的服务供给,为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人员赋权增能,并健全基层组织治理结构,消除跨区域协调障碍,引领着跨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但囿于组织自身发展障碍、属地化边界刚性约束、跨区域基层党支部互动失调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流动党支部引领跨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需明确流动党支部引领跨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什么、现实困境是什么、构建什么样的跨区域基层党建合作等核心问题,探索从建立多维教育学习体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实质性合作、寻求技术创新、完善合作式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流动党支部政治建设以及跨区域社会治理融合。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目前西部农村的突出问题,只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趋向科学和合理,方能提高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我们应该提倡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人口的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工的现代性在流动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现代性的培育亟须各方面的支持,因而构建一种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流动民工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水平随年级的上升而相应提高;男女生学习动机的水平与发展有显著差异;学习动机类型在不同年级、性别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认知型、成就型动机是制约农村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优、差的关键动机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流动型和留守型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所出现的典型成长问题亟待改善,本研究通过调查,对这部分学生在朋友、学校、物质条件、居住环境、家庭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六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流动型家庭和留守型家庭子女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关系与朋友因素。提升“流动型和留守型家庭”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建议:一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互联网+区域家庭教育赋能服务体系;二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家庭教育赋能课程体系;三是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基于生命健康的“体验内化式”教育教学体系;四是建立不断优化“流动型和留守型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多方协作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分流具有促进社会成员合理分层流动的功能,但近年来这种功能愈来愈被社会质疑。本研究以H省为例,以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毕业生为整体样本,选取该省政、事、企系统2400人进行调研,从“流源”、“流量”、“流层”、“流型”、“流域”、“流向”等八个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现状。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合理分层流动上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从历史比较看,目前还存在着中下收入家庭的社会成员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正逐渐减少,学生在不同层次、形式、类型、地区间的高等教育流转困难,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重分轻能”、“重学轻用”,以及修业年限过长、且缺乏弹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政府体制政策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外部制约,也有高教分流行为和学生职业追求的内部影响,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师的城市化流动和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是,由于受到经济资本和个人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性因素、刚性人事编制制度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影响,农村教师城市化流动存在平等不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公共关系范畴和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公平流动制度、弹性化的教师编制制度,摒弃教师流动中资本因素、人为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影响,是实现农村教师城市化平等效率性流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互动问答”模块是教育学慕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专业互动的重要途径,也为教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学生在“互动问答”中表现出“集中完成任务式、合作学习式、复制粘贴式、按部就班式和积极学习式”等五种类型的学习行为。产生这些学习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适应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加强过程性指导和管理以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来引导、调控问答模块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问答模块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流动儿童的大规模出现是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大规模迁移这一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由此造成的农村儿童所体验到的由“留守”到“流动”甚至“流浪”的经历,将会重新建构他们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流动儿童的研究中,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这种把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有关个人经历、行为和环境的详尽纵向研究数据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达成我们对流动儿童生命历程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7.
寒假已经到来,目前正是学生易于流动的季节。根据我省过去两年的统计,高中学生的流动率为5.5%,初中为6.6%,小学也有2.5%,比例较全国各省为大。加上去年农村旱灾减产,流动程度可能更超过往年。如不及时注意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不但影响国家教育事业计划的完成,浪费了国家的人力和资财,且将使学校工作不能正常地进行,而对流动学生的本人来说,也会引起学业的荒废,造成各方面不必要的损失。分析过去学生流动的原因,一则是由于国家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吸收了一部分在学的知识青年;二则是由于农民每当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为了多挣几个工分,不惜让子女中途辍学,参加生产。而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方面对巩固现有学生与组织儿童入学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乡村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青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4):44-47,52
在美国,由于一些从事农林渔业生产的家庭的流动性,伴生了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健康问题。为解决农村流动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美国联邦政府长期实施一种被称作“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的项目,在解决美国流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健康问题方面积累了经验。该计划在出台的背景、运作方式和服务的内容等方面,可为我国解决农村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乡村教师流动意愿较强,流动行为单向,“流失”问题凸显,“留下”治理迫切。为此,可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理论,运用系统实证文献研究法,在描绘乡村教师先赋标识和自致标识对乡村教师“流”与“留”影响的基础上,分别思考任教情况、学校情况、学生状况和发展可能等生产维度;基本需求、现代需求、家庭婚姻需求等生活维度;自然生态、家庭生态和社会生态等生态维度的乡村教师“流”与“留”的影响因素,在综合讨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坚守促进策略,助力建设量足质优且稳定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出现了一股教师流动的热潮,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滑坡,进而引起学生大量涌向县城,其中以学习成绩好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居多。学校里只剩下所谓“不好”的老师和“不好”的学生,教师没有教学的热情,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失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面临着生存危机。由此看来,教师的流动,已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不仅是学校生存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村人口基本素质,落实国家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