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眉拳初探     
峨眉拳是峨眉派武术中各类拳术的统称。它具有独特的四川地方拳味,是人们健身、防身、养身、养性的重要拳艺之一。 峨眉拳术的论述,始见于明代唐顺之的《荆川文集》卷二《峨眉道人拳歌》中。《拳歌》云:“……,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进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夭魔翻翠袖。……形人自托我无形,或将跟诖示之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  相似文献   

2.
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对陈家沟、陈氏宗族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与其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实际影响力是极不相称的.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法透过对陈氏宗族的家庙、谱牒、组织等要素以及该宗族有关精英的选择性集体记忆进行社会学解析,结论是:陈氏宗族选择性集体记忆的核心是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试图探讨的是:一个宗族能够将精神依附于这种传统体育文化,并由此产生出宗族生活中独有的历史粘合力,这是否对传统的宗族范式具有解构力.  相似文献   

3.
《十叟长寿歌》在近年来,经《体育报》、《大众医学》等报刊转载后,现已广为流传。但此歌的作者是谁?1981年林乾良在《大众医学》(1981年2期)的一篇文章中,“首次宣告”此歌是徐陬(文中写为辙)、徐微夫妇所作。同年3月27日,《体育报》公布徐陬给该报的信,标题为:《<十叟长寿歌>并非古词,实系徐微一九四六年所作》。至同年底,浙江电视台在《卫生与健康》节目中播出洁雅写的:《访<十叟长寿歌>作者徐微同志》文章  相似文献   

4.
峨眉罗汉拳     
中华武术瑰丽多姿,少林、武当、蛾眉各派同源分流,但都是历史的产物。峨眉罗汉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成的一种以法为主,以形为辅的拳种。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罗汉拳动作,峨眉罗汉拳便是在继承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十八罗汉”形态和蛾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术。  相似文献   

5.
一、散手运动的发展散手(也称抢手、拆手、技击、打擂台等)是两人根据规则要求进行的徒手格斗比赛,属于武术的对抗性项目。“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旺于唐宋,盛极于明清”。(《拳经》)《荀子》中记载“齐人隆技击”。《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6.
蛇拳     
《蛇拳》是四川峨嵋派武术的一个拳种,而峨嵋派又是与少林派、武当派并列的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随着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流派的拳种和套路相继出现,可是峨嵋派《蛇拳》却到1981年才由万县云阳梁守渝提供出来。 峨嵋派《蛇拳》系梁守渝祖父梁蓰箱(已故)所传。梁蓰箱年轻时跟一和尚学得  相似文献   

7.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作家,而《三都赋》是他早年的力作之一。《晋书·文苑列传》叙左思作此赋的甘苦说:“(思)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以致京都“洛阳,纸为之贵”,说明《三都赋》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于后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之也多极力赞扬,东晋孙绰(字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世说新语·文学》)刘勰也说:“太冲(左思字)、安仁,策勋于鸿规”,“左思奇  相似文献   

8.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三部诗集:《诗的素描》、《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意象,分析这三部诗集中意象的关联。指出:《诗的素描》的篇尾意象与《天真之歌》的篇首意象构成以“天真”为纽带的意象链,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则存在寓意于同一物象链中的两条不同的意象链。  相似文献   

10.
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堪称其代表作,可是在古代,评论此诗者却不多见,今人评论,则多是鉴赏。五言古诗《蓟丘览古》七首是陈子昂在遭遇了最无奈的政治打击之后对其怀才不遇之悲的一次集中的宣泄,《登幽州台歌》作于这组诗之后不久,是其悲愤情怀的高潮终曲。《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和悲凉,其实也是所有有大襟抱大才能者共同的人生悲哀,而传统文化中登高神伤的文化心理则更加重了这种孤独感。就风格而言,《登幽州台歌》悲壮慷慨,是上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之音的初唐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注释精当,译语流利,广征博引,又时有创见,是《孟子》其他注本所不及的。不过有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守)约 1、《公孙丑上》:“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在40年代初提出“关中本位政策”,并明确认为这一政策在武则天之前仍保持并推行着。经过对《周书》和《隋书》等传主籍贯的分析,对陈氏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关中本位政策”在隋朝炀帝时就开始发生变化,到初唐特别是唐太宗时已不复存在。其根本原因,与山东地区在隋唐之际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黑虎拳     
黑虎拳属于南拳系的一个流派,同洪拳、金刚拳等拳种一样,在浙江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黑虎拳广泛流传于浙江台州、绍兴、金华、温州、青田、龙泉,福建松溪、政和、浦城,广东和东南亚等地。黑虎拳,据陈祥进老拳师说,是从南派少林五拳中的虎拳演变而来;陈祥进少年时期的老师——福建泉州少林和尚李仪觉也说,是在温家之七十二行拳和威氏三十二势拳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台州李元善老拳师说,是明末清初由河南嵩山少林和尚所传。来源众说不一。但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白玉峰之五拳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期以前,少林寺僧习拳是以实战技能的训练为主,明中期以后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寺僧多攻拳法,逐使少林拳法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虽然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寺僧既习拳又兼习导引行气,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其拳法,清代前期和中期,少林寺僧所习拳法,仍主要是用于手搏的拳势,《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代后期,少林拳术套路才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晨 《美育学刊》2020,11(2):F0002-F0002
1934年9月《美术生活》第6期“儿童专号”刊有一幅《小孩之梦》,此为陈抱一1925年3月所作,是其油画代表作之一。旁有所记:“陈抱一氏广东新会人。留学日本六七年。一九一四年入东京美术学校藤岛武二画室凡五年。民十年毕业归国。曾任神州女学美术专科主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西画主任,上海美专及上海各艺术学校教授等职。一九二九年创立‘晞阳美术院’于江湾画室;致力于自己研究之工作甚多。现任世界书局图画编辑。陈氏作画,技巧精熟,思考丰富;色彩与笔触极似法国印象派大家莫丽梭夫人Berthe Morizot。兹图《孩儿之梦》为陈氏十年前之作,一二八大战后获得之遗物,极为陈氏所珍贵云。”  相似文献   

16.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视赋比兴三者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这一观点,受到人们普遍承认。但在《诗经》研究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这样的倾向:重比兴,轻赋法(尤其是雅颂中的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其一,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缺乏形象性;其二,雅颂是朝廷之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大部分是反现实主义作品,这就决定了它多用赋的手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曾筑室阳明洞讲学。据笔者考证阳明洞约有四处:(一)在会稽,即大禹藏书之禹穴所在地。据《古今图书集成》卷113《宛委山部汇考》载:“会稽禹穴图考,宛委山上有石匮,壁中有孔穴号阳明洞,即《归经》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天也。”又《龟山白玉上经》云:“会稽山周围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皆仙圣天人都会之所,则第十一洞天,盖会稽山之总名,不独石罅也,石名飞来石,上有唐宋名贤题名,洞或称禹穴,唐观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简于此,有诗白居易和焉,明新建伯王守仁以刑部主事告归时结庐洞侧,因以为号,今故址犹存。”清毛奇龄《王文成传本》于旧说多所辨析,关于阳明洞之说不  相似文献   

19.
序言国家体委(83)体训竞四字072号文件下发的《全国武术挖整工作计划》要求:"北京……等六所直属体育学院,要把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列为重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至两项拳械的系统整理工作".据此,我们选定了"查拳"作为系统整理项目.关于查拳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除了源自无从查考的异人、仙人这类玄不可信的说法外,还有始自西域人查密尓说,源于山东说.要对查拳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仅停留于不分真伪地罗列各种起源说是不够的,毫无依据地奉持一说也,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等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的课例,重点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和识与技能教学。从《七子之歌》谈起“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七子之歌》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单元教学目标是: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聆听四首音乐作品,用歌声,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爱国之情;说出音乐表现方法,判断音乐表现手段。有的老师在上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