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现代媒体受众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获取价值信息的公众意识,受众所需要获取的信息资源不是死搬硬套的方式,应以更灵活的手段接受媒体信息的传播。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要求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深入化和多样化,那种单纯式的新闻唱主角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不可否认,"二次性新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新闻学应该加以探讨的新闻范畴。近年来新闻界针对一次性新闻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对新闻中"二次性新闻"的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深入报道,抓到水中的活鱼,写出新闻的味道,反之,新闻则如槁木或一杯温水。所以,《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没有味道的新闻是无读者的新闻,一旦新闻没有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用。"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3.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华 《新闻知识》2000,(10):12-13
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  相似文献   

4.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时的毕…  相似文献   

5.
论新闻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采访决定写作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新闻事件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第一性的,对采访得来的原始素材的整理和再加工,即后期的写作行为,就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说采访的过程与结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写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生新闻在增强地方媒体贴近性、扩大影响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主要由现场同期声、采访、图像、文稿组成,而很多新闻内容都是在新闻现场的一次性采集中获得,所以采访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需要记者做好充足的准备,注重采访原则与技巧,保持明确采访思路,如此方能让民生新闻真正成为百姓的"扬声器"。  相似文献   

7.
6月26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论宣传性现象》。我认为,宣传性现象就是策划产生的。我那时候没用这个词,但我…  相似文献   

8.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一次顺利的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这不但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还需要避免采访中容易忽略的采访不规范现象,协调好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使得采访成功。本文分析几个近些年发生新闻采访冲突的案例,希望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文摘     
怎样体现社会新闻的时代感一、树立拼抢意识.增强时效性。时间是新闻的第二生命,社会新闻更是如此。多发“昨天”和“今天”发兰的社会新闻,就要靠记者及时采写。二、深入一线采访,增强现场感。深入现场采访,充分利用各种器官功能,看、听、嗅、摸.仔细采访活生上的细节,让读者看后如身临其境,留下深刻印象。三、坚持有始有终,注意连续性。社会新闻都有可实性,但有的事件正在发展中,为了收到更好的宣传改果,采用这类社会新闻时,注意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看下文。四、笔端饱含感情,充满人情味。著名记者穆青的作品特色之一,就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新闻学释义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构成新闻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高,越丰富,价值就越大。”所谓新闻特殊素质就是它所包括的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等,新闻记者要根据新闻价值进行采访、报道,这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才能把握住新闻价值?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序,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深入发掘、正确认识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典型新闻题材,及时发现新闻题材,深入挖掘新闻题材,从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  相似文献   

13.
所谓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或精心编辑的上乘之作。从采与写来讲,采是基础,是前提,采访不精,则写作不清,因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新闻精品产出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才能抓好精品新闻的采访呢? 重在抓准“热点” 新闻成为精品,关键在于内容深刻隽永。虽然精品新闻不拘于任何一种题材,但是最能出精品的题材却是舆论的热点。“热点”是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热烈的事情或问题,它具有许多鲜明的特性。一是时新性。每个“热点”都不会是简单的同类重复,形式和内容都会迥然不同,且时间近。二是社会性。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三是倾向性。代表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倾向,显示事物的发展趋势。四是深刻性。揭示深层次的问题,透视出事物的本质。这些特性既是识别“热点”的标志,也是精品新闻材料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可见抓住了“热点”,新闻报道就会有深度,有影响,甚至会产生“轰动效应”。这样的报道就较有可能跻于新闻精品的行列。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必经程序。新闻采访的作用在于,沟通从属于社会意识的新闻同从属于社会存在的事实之间的联系,沟通社会信息同信息需求者(受众)之间的联系。因此说,成功的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前提。 从采访关系上来考察,采访者对采访对象熟悉,便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是采访者易获取新闻线索;二是对采访对象的把握和认识会更加准确、真切、深刻;三是可以缩短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采访活动因此更加直接、快捷。  相似文献   

15.
反腐新闻监督"张二江模式"是一些传媒刻意利用性丑闻作为新闻价值第一要素的示范性报道模式,以突出腐败案件主角涉案中的"性词语"、"床词语"吸引受众眼球,方向偏离、主题跑调、内容低俗、品位低下。此类报道通常以曝光揭露批判为由头,用"野史笔法",着墨"情欲"以娱乐方式争取受众。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传媒价值偏离、受众的娱乐心理、媒介生态环境亚健康和色情腐败的客观存在。"张二江模式"引起人们对舆论监督环境恶化,激发社会不良情感和行为,新闻侵权,公众对官员腐败深层问题关注、反思、抨击被弱化的担忧。  相似文献   

16.
胡丹 《新闻传播》2023,(16):164-166
采访写作是新闻制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保障素材和资料采集的时效性、真实性,才能更加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而在新时期新闻工作当中,还要体现采访写作的特色性,以独特的视角分析新闻事件,为受众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法,以体现新闻的社会价值。但是,当前采访写作的独特性特点未能得到体现,导致新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差,限制了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本文将对新闻采访写作中运用独特视角的重要性加以分析,提出新闻采访写作中独特视角缺失的原因,探索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独特视角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实,是记者所要全力捕捉的对象,并致力将其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出去。对于这些见诸报端、广播、电视屏幕的新闻,大量的是记者或通讯员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采访得来的,但也有一部分则是无意中“拣”来的。“拣新闻现象”的存在及其意义“拣新闻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大约从我国唐代的《邸报》面世之时就有,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拣新闻现象”就更为普遍了。这是因为,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产生不受主容  相似文献   

18.
何为新闻判断力 新闻判断力是编辑记者在选题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何谓新闻判断力?有些学者称之为"新闻嗅觉"、"新闻鼻",即新闻敏感. 总的来说,新闻敏感是记者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目光敏锐、反应敏捷,善于从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电视记者尤其要具备这种能力,现场事件或人物的同期声就是正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判断该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迅速在脑子里形成思路,在采访过程中提炼主题,使其所选的材料,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都紧紧围绕主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变动)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绝对“客观”的新闻从来都不存在。就新闻事实而言,其时间、地点、人物、成因、结果等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客观地存在和运动着,这就是新闻事实的自在性;而新闻报道则是人们对客观新闻事实的符号化反映,它具有能动性,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的因素。正是“新闻事实的自在性与  相似文献   

20.
原欣 《新闻传播》2013,(12):272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新闻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因此新闻采编们就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特有的优势,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遥遥领先。新闻采编主要涵盖了新闻工作中的两方面,一是采访工作,二是编辑工作。这两者之间要充分而紧密地结合,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新闻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两者之间是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的。本文围绕着新闻的采访与编辑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充分对新闻采访的技巧与新闻编辑的技巧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