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是能活动的个人,这种实践性、能动性和主动性,使这个主体有个强烈的个体性征。而这种个体性征的出场是现实和历史主体自身的要求,它有自身的结构和含义以及特征,是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相互交叉的产物,具有个体属性和历史的主体性特征。从横纵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其与自然、社会、自我的矛盾性存在,以及作为定在的主体在时间上的三位一体,而这些的落脚点最终是为我国一段时间以来失落的个体性找回合法性。正视个人的历史作用,真正认识了个体,就真正认识了历史,也只有明确了历史,才能真正认清楚个体的主体性、主体的个体性征。  相似文献   

2.
个体的人的本质是标示和体现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一是自然素质与个人努力。自然素质的特定状况为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则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二是社会条件和个人选择。社会条件制约着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又可以进行自我人生的自觉创造和选择。三是个体意识和个人活动。个体意识是个人人生的观念设计和超前反映,是个人活动的动力源和导向器;个人活动是个人意识的现实表现,是个人人生的自我创造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个体主体意识的普遍发展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主体能力和价值自觉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的日益市场化和国家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一 主体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实现和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内在机能。它是一个全面综合的系统,是自然机能与社会机能、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个体主体能力与社会主体能力的统一体。主体能力随着社会历史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发展。从历史的必然趋势来看,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无限的,主体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但这种无限是通过无数有限积累而逐步展开的。 主体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根源在于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性质与状况决定着主体能力的性质与状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性质与状况表现出不同的特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表现、成因以及化解,认为职业女性继续教育遭遇了现实与传统、外来压力大与内在需求小的矛盾;女性自然特征和社会价值取向是矛盾的客观成因,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是矛盾的主观成因;化解矛盾的途径是营造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个体性别意识现代化、实施家务劳动社会化、促进继续教育人本化。  相似文献   

6.
人对自身的认识是哲学史求索的主题。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仅能认识到部分的自我,不能认识全面的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既离不开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存在,也离不开认知主体对具体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审视与反思。《庄子·庚桑楚》篇以"静"与"独"的方式认知自我,包含有认知主体跳脱自身过度的主观认知、认知主体与社会价值准则保持审视距离的意味。中国古代哲学倾向于采用向内认识的路径,这一点在《庄子·庚桑楚》认知自我中得到直接印证。认知真正自我,既要采用社会实践等向外的方式,也要采用"静"与"独"向内求索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的实践都具有社会性。现实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实践的社会的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同于自然物质运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凭借和运用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手段而从事的社会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活动的能力与条件而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特征:超越性、开放性和不完善性。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为此,就要研究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的合理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9.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虽然这种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今的教师却生活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即教师需要对教育内部相冲突的一些价值进行排序并取舍,还要协调自己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之间的价值冲突,同时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社会公众也包括教师自身总是将教师看作功能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生命性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个体自我"的迷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自我发展、更多的幸福投入、情感体验来进行"个体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继承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一方面,现实的个人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直观自身的本质对象。由于对象是人实践创造的外化物,主体的需要构成主体对象性关系的桥梁,因此需要主体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价值是社会发展中可通约的关系性存在。因此,构成价值基础的需要只能是主体的社会需要,而不可能是其生物性与特殊性需要。正确理解需要概念对于惩治腐败、化解生态危机以及贫富分化问题都有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自然、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是存在着的人的三大矛盾,其辩证形态分别是:自然存在—文化存在—现实存在,个人—解释系统—社会,同一性—变化性—实存性,由此,人生是一个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自我,通常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它是激发个体对环境信息选择加工和价值估价的积极代理者,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行为。嘲这种社会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信息之窗     
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是一个关系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关系中确立的。主体性的内涵应包括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两个层面,在个体主体性层面上对主体性内涵的把握更有意义和价值,更有利于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因此,笔者文中所论及的主体性,也是倾向于从个体主体性层面去把握主体性的内涵,所强调的是,学生是完整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责权主体。学生的主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  相似文献   

14.
一、对教师“自我教育”的认识 1.何为教师的“自我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的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活动。而教师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科知识和各种教育教学技能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出发,对传统认识论中的既定主体,即自我概念进行了反思,指出在认识的建构中,自我的构成与非个体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这既是实践意识得以发生的境域,也是具有个体理性特征的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德育目标设置上就出现了以社会的要求和标准攘括了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只注重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对其包容性认识不深等现象。由此,又引发了由于对价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个概念强调了素质形成过程的内化特征,即将社会所期待的各种知识、能力、意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稳定品质。因此,从社会化理论来看,素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素质社会化过程,是社会化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素质自我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人民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通过对象性劳动确证自身主体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不被任何外界强制力量剥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马克思考察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演化过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与不合理性,强调人民主体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是”走向“应该”,从物质力量支配人民的客体状态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状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注“现实的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超越资本主体价值的空洞性抽象性、重新树立起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9.
自我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主体按照自身的意愿能动地改变现实的客体属性最终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最佳契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截取大学生的评级活动为横断面,对其自我评价机制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此研究能使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为大学生就业及个体未来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个体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个体道德依赖自然生理、社会和个人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条件效应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性,只有通过个体道德主体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客观可能性才能实现。其次,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工变规律。最后,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旧易新的辩证否定的曲折上升的前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