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卫生"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庄子·庚桑楚》载:"南荣曰:若闻之大道,譬犹饮药之加病也。愿闻卫生之经历而已矣。"这时的"卫生"一词,就是预防疾病、保护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需要就业学生较为清晰全面地了解自身情况,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采访、邮件调查、实地考察等,发现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全面、职业道德认知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从运用技术手段、参与个性咨询、社会实践,家庭参与、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3.
自我认知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认知活动,存在盲目性、模糊性和片面性。科学地构建由主体自身各种认识和评价能力要素所组成的主体的自我认知结构,突出地表现在确立认知目的、认知视角、认知视域和认知标准等方面。通过对自己的日常活动的反思、他人对我的评价、社会化中的自我角色的定位,实现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4.
诗人与时间     
《庄子·庚桑楚》有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实而无处不在的,是宇;不断延续而无始无终的,是宙。关于宇宙,《尸子》有更明确的解释:"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其中"宙"即时间。古人对时间的思考贯穿整个文学史,甚或整  相似文献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素材离不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要认识大千世界,认识社会生活,则离不开观察。写作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道理自学生开始习作以来,教师皆已强调过。然而,究竟怎样去观察呢?笔者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口诀:按顺序,循规律,全面具体抓重点;观其静,察其动,感官真情用其中。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子》"环中"思想的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层面加强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震 《文教资料》2007,(20):41-42
党员认知是大学生党员对自己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使命、权利和义务、标准与要求等认识的内化,是大学生党员意识的核心因素,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要从认知层面出发去培养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角色的认同感、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对党员自身行为的约束和反思能力。通过加大学习党建理论的力度,巩固大学生党员的认识基础;形成"党章意识",规范大学生党员的言行举止;形成爱党信念,提升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党性的自我分析,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实践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建构出了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体—主体"的交往模式中,人们以对话的形式相互体验,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即启发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启发而实现自我启发,这种启发的认知机制是"原型激活—新异类比—打破思维定式",这一机制及其有效应用在教育教学创新、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生属于一个社会弱势青年群体,他们常被人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变为"负能量"的承载体.他们在学业自我认知、情绪自我认知、社交自我认知、职业自我认知等方面处于迷茫状态,而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影响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针对中职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问题,从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积极成就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认为应该发挥积极心理教育的作用,着力让中职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促进中职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发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唤醒自身的心理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认知范式的变革,由信息加工理论倡导的序列式加工范式抑或联结主义者推崇的抽象式规则模拟范式,逐步走向强调认知主体自我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等影响下的生成与体悟。具身认知理论下教师自我在职后培训中的回归意蕴体现在三个层面:身体层面的主动转向、意识层面的主动回归和身心的和谐同一。从实践上讲,具身认知理论下教师自我在职后培训中的参与性实践意蕴表征为融合专业发展规划、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督促自我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更多元、更全面、更深刻。正确的自我价值认识,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关键。当前,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依据自身评价与社会指引的辩证关系,从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探索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具身认知的哲学观将认知看作是一种意义建构活动。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对自身和他人具身的意义建构活动进行协调,从而使主体双方共同参与对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简而言之,社会认知过程就是共同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主体间实时的、动力循环的交互行为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在与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研究院长达40年的合作中,通过开发美育课程开展教师教育,培育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形成了其以存在主义—现象学为主要思想基础的美育思想。格林的美育思想以人的意识的"全面觉醒"为目标,旨在帮助教师打破对现实的"理所当然"的认识,通过对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赏析,提升自我对现实认识的意识张力,实现意识的"全面觉醒",从而发现现实的其他可能性,并在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发展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改善负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6.
王君 《语文天地》2013,(19):42-43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表述。它指出历史现实地展开的起点是生产活动。历史主体的人,在具体、连续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支配下实现自我、成为自我,并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类历史的框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正>中职学生自我认知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对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融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中职学生自我认知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既是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我认知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在开展中职学生自我认知教育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联动性原则,实现多元评价主体整合、多维评价内容覆盖、多种评价方式选择、全程评价节点设置,以全面准确地评测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其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徐羿 《华章》2012,(36)
结合生态学理论加强对实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理论探索.结合时代特点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内蕴的生态性特征进行挖掘,有利于我们对原有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进行深层次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关系,进而探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新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4,(A3):127-128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操作"、"讨论"、"情绪"、"社会"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