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有一套嗑:当记者,写稿子,有名又有利;当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既无名也无利。所以,长时间以来,喜欢当记者不爱当编辑的情绪,严重地困扰着一些报社的编辑部,甚至影响到编辑部的工作和报纸质量的提高。针对编辑队伍人心不稳的问题,盘锦日报社从1989年起,先后采取了一些办法,给编辑吃“定心丸”,收到了明显效果。办法之一,是在季度、年度好新闻作品评选时,把编辑编发的好作品、好版面正式列为必评项目,连编辑拟定的好标题也列为必评项目,评上年度奖的编辑,同记者一样登报表彰。  相似文献   

2.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3.
“帮助记者过坎儿。”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很有点忐忑不安,怕引起误解:你当过编辑,所以自抬身价,总觉得编辑比记者高明吧!其实,这并不是我当编辑的体会,而恰恰是我当记者时的体会。我认为,一般说来,编辑在政治理论、新闻业务及文化知识素养等方面,应当比记者更高一些,才能胜任编辑的任务;其次,编辑所处的位置,使他得风气之先,更了解全局和宣传策略;再次,即使编辑水平并不高于记者,但他是记者作品的第一读者,所谓“旁观者清”,也还是会有一些真知灼见的,这对记者的进步无疑是一种助推力。  相似文献   

4.
作者写出作品之后,总希望能够发表,更希望尽快发表.因而,作者把作品寄到(或送到)报刊编辑部之后,都有一种急切的或惴惴不安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作编辑的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作者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直接送到编辑手上,希望当时就看,立即表态;或者头一天寄到编辑部,第二天就打来电话,催问处理结果,了解作品的“命运”如何!借用服务修理行业的一句话,希望编辑处理稿件能做到“立等可取”才好呢! 诚然,不少作品,编辑一过目,就能分出优劣,判断出能否刊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主张采用“立等可取”的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很可  相似文献   

5.
在编辑部内,编辑和记者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相支持,亲密合作的,但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也会不时发生一些矛盾。为了协调编辑和记者的关系,交流解决编辑部内部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经验,我们开设《编辑部生活》专栏,欢迎编辑、记者经常来稿,以便交演思想,消除隔阂,加强团结,搞好工作。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是报纸实现宣传任务的重要一环.是编辑部内外劳动的集大成者。然而,报纸编辑又向来与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裳等观念相连,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编辑工作的正确认识和衡量评价。而在一些报社,“重采轻编”,愿当记者不愿当编辑,当编辑也不愿在编辑业务上多下功夫等现象,是早已有之,也并非个别的了。因此,进一步明确编辑工作的特点,强调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完善编辑工作的评价标准,无疑是  相似文献   

7.
编辑也需要激情姜圣瑜著名记者穆青说过,写新闻“倘若缺乏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其实,激情并不是记者的专利,当编辑也需要激情,缺乏激情的编辑算不上是一个好编辑。1997年江苏有一个人物作为全国...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改革的日益深入,电视新闻节目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30多家省级电视台的节目相继上星,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情况对编辑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在编辑部倡导树立“编辑就是服务”的思想,鼓励编辑要耐得住寂寞,没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精神,当不了编辑,更当不了好编辑。 面对记者、通讯员送来的大量新闻,编辑要从中筛选出适合的新闻节目进行再加工、再制作。加工制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过程,编辑所做的这一切,只有记者和通讯员知道,电视观众是不会了解的。以往的职称评定,…  相似文献   

9.
编辑是编辑部里的把关人,是新闻作品的再创作者,是记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编辑在新闻工作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所有新闻稿件都要经过编辑的选择、加工、再创作,才能同读者见面。因此,新闻报道文风的好坏,新闻作品的优劣,都和编辑作风有直接关系。编辑只有树立起优良的作风,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甘苦     
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这是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编辑工作更是如此。 就我的本意而言,并不愿意长期坐在编辑部里当编辑。从考进大学新闻系那时起,就想当一名象样的记者。我向往终生工作在记者的岗位上,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不能如愿。30年的新闻生涯,虽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新闻,但数量不多,如果说是记者,只能算半个记者。现实强迫我不得不用多数的时间去从事编辑和组织报道的工作。如果说我是一名编辑,那是生活塑造了我。是在长期的编辑兼记者的的实践中,我逐步熟悉了编辑业务,并体验了编辑的甘苦。 编辑需要很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把握大局的能力、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等等。回顾走过的路,距一名真正称  相似文献   

11.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12.
一些青年同志这么问:当编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这个问题似乎相当简单,说清楚却非易事。编辑的业务技能,最常见的有:鉴定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设计版面、写作评论、“指导”作者(指向记者、通讯员提修改稿件的要求)、组织文章(根据版面需要组织急需稿件)等等。这些,还只是围绕着具体处理稿件说的,尚未包括编辑要做必要的调查研究、给编辑部当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报报纸质量如何,与编辑的素质有直接关系,而树立宏观意识,对于提高编辑素质至关重要。作为版面的编辑,一些人认为,只要把好稿件的政策关、事实关、文字关就行,用不着从宏观上把握,因为上边还有总编辑负责。正是由于编辑有这种偏见,对记者(通讯员)的采访报道指导不力,报纸的质量也直接受到影响。在实际编采工作中常会碰上这样的事情:两位记者采访同一新闻线索,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却差异很大。这在综合性报刊记者和企业报记者  相似文献   

14.
春节过后,驻站记者纷纷登程。中央新闻单位及省级报台每年都有一批同志驻站,有中老年同志,更多的是年轻同志。陕西日报已形成了一个制度,凡新来报社的年轻人,先要下记者站。这实在是一个好制度,是培养锻炼新闻队伍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当记者谁不想写出有影响的新闻,但有的人恋守着编辑部不愿往下走,久之编辑部成了象牙塔,总也写不出  相似文献   

15.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16.
县报,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差、设备简陋,活动范围小、出版周期长,特别是在队伍的组建和人员的配备上,挑选的面比较窄,如果单从组织,人事部门解决这个问题,较难满足编辑部的需要。我们长安报1987年一复刊,在人员配备上就采取了面向社会、择优招聘的办法。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县报的编辑、记者实行招聘制,在四个方面起到了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报编辑部今年干部培训,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今年,报社准备培训比较年轻的编辑记者,重点解决编辑工作的基本功问题。如:怎样按新闻规律办事,怎样抓问题,怎样写好小言论,以及有关编辑思想作风修养等方面的问题。二、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针对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9.
报纸办得引人入胜,使读者喜欢看,才能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培养一支好的编辑队伍以外,还必须在社会上组织一支得力的作者队伍。培养自己的编辑、记者,依靠编辑部内部的力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这是很重要的,但毕竟是不够的。要把编辑部的门窗打开,让新鲜空气流进来,让社会上有质量的稿件飞进来。既充分调动编辑部的力量,又充分依靠社会上各方面作者的力量,才能信息更灵通,思想更活跃,版面更有生气、更丰富多采。能不能组织好社会上的作者队伍,决定于编辑、记者的主观努力,同时也取决于作者对编辑部的态度、对编者的了解和友谊。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收到农民日报社寄来的样报。当翻开报纸,只见里面夹有一张名片,正面印有农民日报总编室一位编辑(记者)的姓名,名片反面却印有他做编辑(记者)的四条约束之规。现摘录如下: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看了这张既没有官职和头衔,又无级别和职称的普通名片,使我对这位素不相识的编辑(记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时下,社会上流行的“拉关系、走后门”不正之风也影响到一些新闻单位,出现“关系稿”、“人情稿”。许多基层通讯员叫苦不迭,又别无办法。有的就把点子用在拉关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