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这张名片好     
前不久,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一则短文,文中说及农民日报总编室一同志,在给一位农民通讯员寄样报时,附了一张名片,名片的背面附有《本人当编辑(记者)的约束之规》: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笔者很赞赏这家报社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编辑(记者)约束之规的做法。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表现是好的。但是毋庸讳言,也有少数人受“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新闻媒介搞不正之风,如用人情稿、关系稿等搞以稿谋私。有鉴于此,各个新闻单位在加强自  相似文献   

2.
这张名片好     
前不久,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一则短文,文中说及农民日报总编室一同志,在给一位农民通讯员寄样报时,附了一张名片,名片的背面附有《本人当编辑(记者)的约束之规》: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笔者很赞赏这家报社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编辑(记者)约束之规的做法。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表现是好的。但是毋庸讳言,也有  相似文献   

3.
寻常名片     
在我保存的众多名片中,有一张是不寻常的.它,纸质平平,印刷普通,正面是职务、姓名、地址、电话、电挂、邮政编码,别无新奇之处.可是,背面却与众不同.常见的是正面中文,背面外文或宣传本单位产品的广告词之类.而这张名片的背面印有几行简短文字,阅后令人欣慰: 本人做编辑(记者)的约束之规: 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  相似文献   

4.
通讯干事是新闻战线上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但是,由于理论上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他们也有困惑苦闷。这里,择要说说他们的甘苦。 (一)选稿到底凭质量还是靠关系? 商品大潮涌进报社,使个别编辑眼花缭乱,把关系稿推上版面。于是通讯干事产生了困惑:“过去编辑认稿不认人,现在却认人不认稿,没有关系,再好的稿件也上不了报。”关系稿入选现象确实存在,难怪有些通讯干事发牢骚,但愤激中所发牢骚缺乏冷静思考,往往夸大其词,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一,编辑认人不认稿的现象早就存在,鲁迅编《语丝》之时,就反对因人因情用稿.曾经拒绝刊登老熟人推荐的劣质稿件,认为报刊“不可老驮在几个人身上”,应当“多用新手写来的文章。”鲁迅不用关系稿,说明过去确实存在拉关系的现象,只是拉关系者在鲁迅面前碰了壁。  相似文献   

5.
“取稿凭质不凭名。”这是邹韬奋做编辑工作的座右铭。1936年,邹韬奋收到孔另镜的一篇稿件,只因为写得不够通俗,尽管该稿内容不错,而且孔另镜又是茅盾的内弟,还是作了退稿处理。就是对自已的“顶头上司”黄炎培的稿件,韬奋也不是轻易地照登照发,认为该修改的还是要他修改。  相似文献   

6.
记者发稿总免不了与编辑电话联系。记得,前些年记者询问稿件,编辑总问:是急稿,还是慢稿?而去年,编辑先问是否当日新闻?在今年,编辑则是开门见山地问,你几点几分发来稿件!2000年12月31日,我参加新华社·新华网“新世纪曙光报道”的现场直播,切身领教了一次非常紧张而又兴奋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8.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9.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0.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11.
英国报界用“Copy”(原稿)一词通称所有报纸稿件,包括手写稿,打字稿和电子传真稿;用“Copy—tasting”(审稿)一词表示对这些稿件的选择;用“Copy—tasting”(审稿人)来称从事选稿工作的人,他们是报社编辑人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里,似乎总有着两种编辑:一种编辑整日里“等米下锅”,就稿编稿,因各种原因(如节日放假、所处地域写稿人少等)时不时还闹点儿“稿荒”;一种编辑总是策划多多,来稿如潮,版面上时时是佳作迭出亮点不断。这两种编辑可分别称之为穷编辑和富编辑。 那么,富编辑有哪些财富呢?或者说,穷编辑缺少哪些财富呢? 第一种财富是大量的稿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记者与通讯员的来稿中,富编辑总能编出大批可用的稿件,有的稿件似乎只能枪毙了,富编辑却妙笔一挥,重拟标题、重选角度,使其起死回生;一是配合形势、时亨、版…  相似文献   

13.
第六,当一个既尊重作者风格,又能使稿件质量高出一筹的编辑。一般地说,编稿要尽量避免作大幅度的改动,但需要改写的,也大可不必忌讳。因为无论是少改动、不改动,或者作根本性的改写,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稿件质量。编辑改写稿件,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讯员写的,他写了1000字,只能摘取一二百字;另一种是记者写的重点稿,在记者一时没工夫改写,而发稿时间又很紧迫的情况下,只好由编辑来改写。  相似文献   

14.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5.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16.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17.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18.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 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什么?细加分析,原因多多。如机遇不好,自己采写的稿件正要上版,却被更重要的新闻冲掉了;编辑对自己的稿件并不赏识;本部记者与驻地记者争版面上稿;等等。还有一个常被驻地记者与报道组工作人员所忽略的原因,这就是: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恰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作者向出版社或编辑部交稿的方式已发生了变化,不单纯是纸质文稿,已有磁盘(软盘与光盘)稿、电子邮件稿等,这些稿件可统称为“电脑稿”。电脑稿的出现为出版社和编辑部带来了较多便利:可免去文字录入工作,降低成本;便于编辑审稿加工,减少差错;便于出版社对稿件的存储等。同时也对编辑的加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编辑对“电脑稿”进行加工可分为以下步骤。一、检查与复制原稿作者交来的电脑稿有时分多个磁盘或多个邮件包,对此编辑首先要对磁盘或邮件进行检查。首要的是检查有无携带病毒,以免自己遭受不必要的损…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形象地比作排球场上的“一传”。“一传”并不是把稿件直接传到版面编辑手中,而是传到“二传手”———记者部编辑组,由他们编辑并经部领导阅改,输入稿库,供版面选用;重要稿件则送相关领导直至总编辑、社长审阅。“二传手”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人民日报记者,却少有机会外出采访,名字也极少见报;他们是人民日报编辑,但并不是版面责任编辑,不能决定稿件是否上版。然而驻地记者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都凝聚着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明知相当数量的稿件将要“牺牲”,仍善待每篇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