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宫体诗反思     
千百年来,宫体诗被视为"色情文学"、"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宫体诗"既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文学史上,则必有其存在之合理性.文章对"宫体诗"加以界定,并探讨其题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任何一种诗体都有其产生的渊源和背景,宫体诗也不例外,本文将从文学内部(即对古之美人情结的继承)、文学外部(即文化思想的自觉)、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梁代宫体诗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形成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但古今学者对其评价却不高,认为其内容空而淫,从而忽视了它的积极影响。宫体诗作为传统五言诗和格律诗过渡时期的一种诗体,既受到历史文化即前代作品的影响,又受到人文环境即当时文化思潮和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文学革新的意识增强,文学开始崇尚声色之美。在这个特定时期产生的宫体诗,是作家为了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山水题材的束缚,追求"新变"的产物。注重女性审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宫体诗产生之际所追求的诗歌理想。尽管宫体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有许多描绘女性及其与女性相关物事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朝特别是梁陈时期,宫体诗特别盛行。南朝宫体诗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女性的描写。"女性"作为宫体诗的一个题材,而且是重要的题材,影响是很大的。许多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就是依据这部分诗歌而形成的。宫体诗中女性美之研究研究"女性"为题材的宫体诗,我们无法回避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观点。我们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6.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①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②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8.
宫体诗新论     
齐梁时期出现的宫体诗,文学史家们往往多加否定。本文认为宫体诗乃是特定内容和艺术特征的一个凝结体,它体现了这一时期实践对艺术唯美理想的追求,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若对其一味指责,则失之公允。  相似文献   

9.
作为从南北朝至唐代诗歌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陈叔宝及其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歌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其宫体诗创作通俗化倾向明显,入隋之后诗风更为壮阔和沉挚,更重要的是,其诗作经过了隋代的短暂过渡,对唐代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集团的诗歌创作以其特有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质承前启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应给予适当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10.
论"上官体"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姓氏命名的风格称号"上官体",在初唐诗坛有过一定影响.然而当代对于宫体诗的批判,使得我们对"上官体"的认识有失偏颇.本文将考察当时的文学思想,探寻诗歌发展轨迹,研究上官体的特征,从而理清隋朝诗歌到盛唐诗歌的流变过程,以及"上官体"所做出的某些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官体"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