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陶红  蔡璐 《今传媒》2011,(5):19-22
本文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为对象,首先分析其实施的宏观政策背景和技术创新基础,其次解析"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形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的功能,体现蚕桑产业已经逐渐走上产业一体化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对农民增收、稳定我国蚕桑产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河宁 《今传媒》2013,(11):16-16
主持人语: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若要承担喉舌职责,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传播形象,积极地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发挥各媒体组织的传播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传媒产业逐步走向繁荣,然而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激烈的竞争使各媒介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媒业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事业,它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使命与责任。在媒介不断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播本身的内涵,重视传播对各组织的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期“组织传播”栏目探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篇文章是以国家形象与传媒的关系研究为基点,探析传媒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机制,并提出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第二篇是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12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并倡议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诉求,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一篇是中山大学社会管理论坛: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制建设(17000-3161111)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以电影《KONY 2012》为例,探究新媒体环境给非营利倡导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分析公共倡导的策略。本期栏目各研究者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相信能为组织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当前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市场因素也在逐步向传播媒介渗透,建立顺畅和谐、高效合理的组织传播系统是与外界互动交流以及促进组织传播体系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拓宽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组织从传统实体性型组织到虚拟组织,表现了组织在信息时代对工业经济时代的自我超越,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而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体系中的无处不在,又使得组织乃至虚拟组织都产生了新的特色,网络虚拟组织传播由是成为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当代文明的根基,是文化强国的价值资源,更是新媒体时代文化传媒产业发挥媒体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拥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文明古国,我国师德思想形成之早、内涵之丰富、体系之完备,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我国当代师德传播,应当从我国传统师德思想中汲取思想精髓;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变革,赋予了当代师德传播新的要求.我国当代师德传播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要迎合时代要求,实现超越发展与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佳机遇,加快了信息多元传播网络的形成,使得公共领域逐步扩大。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信息技术构建对组织传播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可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组织  相似文献   

8.
万木春 《现代传播》2019,(10):124-130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以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内生增长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初步构建了知识经济环境下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资本、社会分工、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内的当代中国营销传播行业生产力体系,阐明了知识生产力作为核心生产力要素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当代中国营销传播行业生产力体系的主要特点和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并对目前该行业提升知识生产力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万木春 《现代传播》2019,(10):124-130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以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内生增长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初步构建了知识经济环境下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资本、社会分工、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内的当代中国营销传播行业生产力体系,阐明了知识生产力作为核心生产力要素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当代中国营销传播行业生产力体系的主要特点和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并对目前该行业提升知识生产力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美国传播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表示,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性的组织”。作为一种柔性组织,网络准入机制低,灵活性大,群体参与性高,主动性强,是信息发布与信息获取的新型组织。在各类信息互动与交流的网络传播当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作为网络化组织形态的微博,具有草根性与平民化的特点,成员间的网络社交与政治参与体现了其鲜明的社会性。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中扮演了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意见领袖可以称作是亚当斯(J.S. Adams)研究中的“组织界限沟通者”,它能协调与平衡组织与传播环境的信息交换,在社会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人际互动,同时给大众打通了政治参与的通道,使大众的舆情及意见得以充分表达,这极大地促进了民主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期“组织传播”栏目紧扣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探讨信息交流过程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作用与传播价值,以“意见领袖”、“微博公益”、“政务微博”、“网络政治参与”等热词为研究主题,刊载文章四篇,旨在和读者分享、探讨传媒新动态下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肖颖 《新闻战线》2022,(5):35-38
<正>运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将新闻资讯服务、家政服务、商城购买服务等转移至线上,进行渠道整合、产业互联,推进营销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全产业成体系的持久变现,提升媒体传播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海峡都市报“智慧海都”产业数字化平台入选“2021年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其创新路径为纸媒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无论在组织内还是组织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信息的互动机制。顺应信息文化的传播趋势,微博、微信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微博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不仅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快速渠道,而且频繁的互动使得信息在组织内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微信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立体式、交互型的沟通平台,使其快速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本期“组织传播”栏目以微博、微信、互联网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2&ZD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文章基于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分析与归类,并说明微信在流动人口使用的社会现象。第二篇研究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对构建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末篇则是从共情原理、身份认同观念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技术给传媒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通常意义上,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家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树立国际形象、奠定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话语权”是传播政治学概念,即指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现实影响力,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表达出来,并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传播的实质就是人类的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15.
日本手机传播及媒介融合趋势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跨行业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融合,无疑是构筑手机“媒体”产生、发展的里程碑。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的工具,不仅仅做为一种新型“媒体”可以进行各种形态的信息传播,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相互渗透。这种新型的“复合式服务”的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对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经营模式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日本,做为通信产业高度发达、新兴媒介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她的手机传播和媒介融合趋势,日益受到国际通信业及传媒业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字新闻传播技术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中的一个子课题,其主题是考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字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章在这一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段历史根据一定原则进行了分期研究,并进一步厘清文字新闻传播与传播技术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时也对技术史研究的核心关注点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播政策是“为了指导传播制度而设立的一系列社会规范”(1)20世纪70年代时,联合国曾对几十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有三十多个国家的政策体系被集结成书,当时联合国呼吁要“推动国际新闻事业的民主进程”。从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来看,近年来新闻传播政策总的取向是由管制到疏导、由限制到扶持。以美国为“领头羊”的部分西方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积极推动巨型、复合型媒介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在努力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一些传播业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在当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互联网广泛使用,为构建“移动互联网生态”提供了沃土,毋庸置疑,移动终端在组织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媒介的融合,交互式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模式,进而改变了组织传播的形态。基于现代科学传播理念,探索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势在必行。全媒体时代,裂变式的传播,“蝴蝶效应”式的传播形态给信息传播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亟待重视的课题就是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组织传播模式。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并把握舆论导向,对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组织传播模式,实施有效传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的高新知识流通辐射的科技传播体系,担负着知识向经济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极其重要的使命。为了促进各类科技机构和传播组织在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联合,促进国家体系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一种合作互动机制,组成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把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结合起来,并把创新作为可持续运动状态的核心构成要件,就要处理好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与其他构成要件共同运作联系中的自我更新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同构对应的。与发现发明体系、开发应用体系融接连通、功能互动的传播扩散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首先必须进行科技传播制度创新、科技传播技术创新、科技传播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