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作《何以“一稿三用”?》在《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刊出后,想不到这样一小块豆腐干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公婆都有理”,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之所  相似文献   

2.
近据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报道,今年第二期《黄河》编辑部决定刊用部队作者彭子强写的《筑向太空的长城——中国“两弹”历程秘闻》一稿时,突然发现《当代》第一期已刊载此稿。由于《黄河》付印在即,该刊编辑部已无法把这篇7万字的作品撤换,只好“一稿两用”。为此《黄河》编辑部“郑重声明”感到“遗憾、羞耻和忿慨”,并决定“扣除其全部应得之  相似文献   

3.
4月中旬,《人民铁道》报、《广州铁道》报2版头条分别采用了我写的《“肖上游”带出“上游班”》一稿,在全站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1988年11期第47页刊登对拙作《包家还是我们县的公民》质疑一稿,本人万分感激,唯一遗憾的是,题文内“包家”、“包郑照”中的“包”  相似文献   

5.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6.
凡是署名文章和文艺作品,均不允许一稿两投。可时下一稿两用的现象却屡屡见诸报刊。略举最近见到的几例: 例一,《法制日报》1988年8月25日一版和《新华日报》8月16日四版,均登载刘守海写的《陪审员两地书》; 例二,《新华日报》1988年8月17日四版和《江苏经济信息报》8月20日三版,分别刊登苏雄雄写的小说《“煮酒论英雄”》和《庆功酒》,标题虽异,内容完全相同; 例三,《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1988年8月23日一版,分别发表沈昌顺写的《为“泼‘冷水’度厂庆”鼓掌》和《厂庆为何泼“冷水”》。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26日的《工人日报》三版《在动物园看人》一稿中:“被关押或被圈定的那些无精打彩的动物”中“彩”应为“采”字。“彩”主要是指颜色、花样;“采”则是精神、神色的意思,“无精打采”是句成语,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期报纸《自己的音乐》一稿中:“一种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渲泄……”中“渲”应为“宣”字。“渲”就是渲染,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也用来比喻夸大的形容,“渲”字与句中的意思不吻合。“宣”则是传播、散布、疏导的意思。“宣泄”就是排除积水、舒散和吐露心中  相似文献   

8.
荣获《新疆日报》1984年度好新闻奖的《“共产党员,请举手!”》一稿读后,我不由得也把手“举”了起来。这篇仅有千字的小型通讯,是一幅感情色彩浓郁的白描图。  相似文献   

9.
老新闻工作者何金铭的新著《东鳞西爪集》中有篇题为《“一稿数投”别议》的杂谈。作者说他不赞成“一稿数投”,认为那样作对报刊、对读者都不是负责的态度;但也不赞成对此事作简单粗暴的指责。作者认为要减少“一稿数投”,报刊编辑部要采取两项措施:对来稿看得更仔细一点,至少不要因为作者是无名小辈而将文稿束之高阁;凡决定不用之稿,要尽快退给作者,让作者另谋出路,或一两个月后不作答复,可自行处理。这是一个老话题,何金铭同志提出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读《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何以“一稿三用”?》后,颇有同感。该文所列举的造成一稿多用的三种情况,事实上都存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第二、三种情况也不能忽略,因为有些“天女散花”、“广种博收”者,之所以走上这条穷途末路,据说有些是因为投稿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问三不答”、可某一天又“突然冒出”造成的。投稿者常受编辑冷遇,一篇辛苦、心血之作与其吊死在一棵树上,  相似文献   

11.
形式主义害死人。老百姓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3月8日《扬子晚报》“焦点新闻”版上《人大代表“会诊”形式主义》(作者慎海雄、潘海平)一稿,“穴位”找得准,“针”也扎得猛,读了让人拍案叫绝,大有吐了在喉骨鲠之感。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26日,由《新闻出版报》和《深圳商报》联合举办的1994年全国报纸头条消息大赛在北京揭晓。我和刘枫、任澄合作采写的《新疆“星火”“燎原”两企业整体内迁》一稿获二等奖。听到这一消息,作为作者之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4,(7):11-11,15
刊登在《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上的消息《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14.
王玉林 《图书馆论坛》2001,21(6):39-40,103
报刊社的约稿通知是要约邀请,对作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禁止“一稿多投”,因“一稿多投”造成“一稿多用”的,应视情况,由作者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伏法?     
9月25日《法制周报》二版刊登了《大夫遭毒打歹徒未伏法》一稿。这里的“伏法”一词用法有误。文章说的是未央区谭家乡赵村村民乔虎云因住院  相似文献   

16.
笔者和竺士东同志合作撰写的《没有真本事请你回老家卡森公司辞退“洋南郭”》一稿,2000年5月8日在《嘉兴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天笔者就收到了不少领导及新闻同行的电话,称这篇新闻写得好,写出了新意。随即《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日报》、《经济日报》、《文摘报》等20多家报刊也刊登、转载了这篇新闻。《卡森公辞退“洋南郭”》一稿除获得当月嘉兴日报社好新一等奖和2000年度嘉兴市好新闻一等奖外,还荣第10届浙江省市地党报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000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浙江工人日报社安利杯”头条新闻大赛二等奖…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有个专栏叫“今日谈”,每篇不足千字,短而小,但要想上稿却难上难!1993年元旦,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誓言:猛攻《人民日报》“今日谈”。转眼间,5·23《讲话》发表51周年到了,我把早已写成的《农民想着他……》一稿寄往《人民日报》。岂  相似文献   

19.
读《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何以“一稿三用”?》后,颇有同感。该文所列举的造成一稿多用的三种情况,事实上都存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第二、三种情况也不能忽略,因为有些“天女散花”、“广种博收”者,之所以走上这条穷途末路,据说有些是因为投稿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问三不答”、可某一天又“突然冒出”造成的。投稿者常受编辑冷遇,一篇辛苦、心血之作与其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如远走高飞、另投它乡,常常还会“绝路逢生”!因此在批评一稿多投者时,也不应忽略编辑工作疏忽、疏懒的一面。因为现在不少刊物编辑十分懒,有时退一下稿、回一下话,不过举手之劳,但也以“善小而不为”,致使今日文坛上时有一稿几用之情况发生,好像难以根除似的。其实,可以  相似文献   

20.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08-10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6年4月11日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质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