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航天爱好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1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接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  相似文献   

2.
正卫星多种多样,有一种卫星送上天后,专门做侦测"雷公电母"等的情报工作,并把侦测到的气象信息传回地面。这就是气象卫星,要做准确的天气预报可离不开它们。2016年12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将择机发射,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气象静止卫星。关于"风云四号",还有不少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国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服务型目标,其中气象卫星已经具备了两个系列,分别为极轨、静止。主要针对风云三号进行介绍,它为气象卫星轨道的第二代,它可以对大气进行三维探测,这样获得全球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加,对云区,地面和海面有更强的遥感能力。根据此点笔者对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建设机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无线电环境与气象卫星地面站数据接收质量关系密切.根据风云三号工程广州站的建设情况及该卫星使用的频率,介绍了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风云三号工程选址所进行的一次无线电环境测试与分析,并简要说明气象卫星地面站电磁环境的测试原理、计算和分析方法,协调解决建议等.  相似文献   

5.
从太空俯瞰地球,人类的唯一家园如此美丽,海洋广阔、陆地多彩、山川巍峨、河流蜿蜒。但同时她也如此脆弱,沙尘、暴雨、台风、地震等灾害,轮番登场、频频光临。每天,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风云变幻,“风云”卫星都尽收眼底。在回顾和书写新中国事业发展的澎湃历程中,“风云”气象卫星是其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华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承载了几代气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荣耀,成为保障民生的“天眼”。  相似文献   

6.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11):6-7
<正> 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双星组网观测随着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B星首次实现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使得全球观测频次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作为我国第一颗下午轨道气象卫星,填补了我国在下午时间窗口内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空白。该星与2008年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实现的双星组网观测,对于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稳定运行和进一步增强全球观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技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7.
黎萌 《今日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8.
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是风云三号卫星应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的介绍了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模式,对各部分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星上搭载有11种遥感仪器,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遥感对地观测。它的升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使用的4.2米接收天线天伺馈分系统在接收卫星资料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指向精确度不准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调整方法,及所使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刘浩 《百科知识》2024,(5):29-35
<正>微信已经成为当下国人沟通的重要工具,很多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微信,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目前,微信启动页的背景图是一张名叫“蓝色玛瑙”(又名“蓝色弹珠”)的照片,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世界范围内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其视角位于非洲大陆上空,由1972年阿波罗17号载人飞船的一名航天员拍摄。2016年底,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并于次年实现业务运行。为了庆祝风云四号A星取得的巨大突破,2017年9月25日17时—9月28日17时,微信运营商将启动页的背景图更换成了该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该图拍摄于2017年6月7日,是可见光三个通道合成的东半球圆盘图。对比两幅背景图,可以发现,后者的视角从非洲大陆移动到了中国的上空。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其他消亡的SP来说,风云已经算是不错了,在联通对SP的排名中,风云动力一直排前十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  相似文献   

13.
黎萌 《金秋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孤独的小人,站在风起云涌的地球前,微信用户对这样的画面都不陌生。许多细心的网友发现,9月25日至28日,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图片换了。具体点说,是从非洲大陆上空的视角,变成了中国上空的视角。这张新照片是由中国"风云四号"卫星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微信方面明确表示,这次替换图片是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取得的巨大突破。此前,微信启动页中用的是美国国  相似文献   

15.
把脉风云     
前一秒云卷云舒,后一刻风雨满楼。天气的变化自古以来便牵动着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每一根神经.预测变幻无端的天气成为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秋明主要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在看似变幻莫测的风云舒卷中.三十年如一日,探知天气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晓野 《知识窗》2010,(2):58-59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窃听风云》里警方通过信号拦截系统,对机主进行窃听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手机被窃听的恐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科技》2004,(11):12-19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月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8.
把脉风云     
<正>前一秒云卷云舒,后一刻风雨满楼。天气的变化自古以来便牵动着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每一根神经,预测变幻无端的天气成为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秋明主要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在看似变幻莫测的风云舒卷中,三十年如一日,探知天气的奥秘。实践中求真知自1984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获学士学位起,杨秋  相似文献   

19.
本站每天接收风云三号卫星下发的数据资料,并存储服务器中进行转发提取共享等。随着我国气象卫星不断的发射成功,数据资料海量增加,因此数据存储的设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数据存储安全性、可靠性,保证业务数据资料的正常存储运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所提供的服务和应用。中国气象卫星是在全球气象卫星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已经业务运行。中国的气象卫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和地面应用5大系统组成。地面系统作为气象卫星工程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卫星应用效益起重要的作用,在卫星发射后对卫星有效荷载进行运行管理,实施从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和服务。中国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为改善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天气预报领域,为台风、暴雨、冰雹 、暴雪、沙尘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参数,如海表水温、雪盖、植被指数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在洪涝、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雪灾和海冰等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国气象卫星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于提高产品的精度,为定量应用服务。其内容涵盖气象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并且与数值天气预报本身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卫星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为气象卫星提供定量产品推导的背景场。气象卫星与数值天气预报协同工作,才能促进气象卫星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