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定程度上,文学翻译工作者不可能完美地处理好两种文学作品之间的对应,两种差异下的语句转换尤其显得难以处理。通过从几方面分析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提出所要考虑的一些合作原则,以及在英汉互译下,如何运用补偿的艺术来取得原语与译语的最大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2.
许智源 《考试周刊》2012,(85):29-30
本文就英语文学翻译中忠实原意与翻译语言表达差异之间矛盾,分析译者应遵循的语言处理原则。根据两种语言文化及表达不同,提出了合作与补偿的策略,并借鉴艺术化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原意与翻译语言形成有效的融合,实现两者之间接近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损失。较之其它类别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具其特殊性,注重原作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意旨的传达,因此损失更是比比皆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翻译补偿手段必不可少。但任何有效的补偿都应当遵从一定的原则,本文将以莫言小说英译为例讨论六种主要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4.
李佳  孙炳文 《现代英语》2023,(8):103-106
翻译是了解外国文化的方法之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外国文化也通过翻译作品传入各国,而作品中的方言,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是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翻译这一主题,旨在说明方言翻译没有系统的原则,各种方言翻译方法的界限也很模糊,方言翻译不仅限于语言转换,还涉及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方言翻译的合理性、效果或影响及用到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翻译以语言转换思维活动形式产生,从实际角度而言,文学翻译是整体翻译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文学作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受到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的影响,文学作品翻译困难重重。在翻译常规文学作品时,由于文化差异现象的存在,原有作品信息会发生一定的失真和偏差。本文旨在有效突破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差异困境,之后在此基础上保障文学翻译真实性和文学翻译和谐性以及文学翻译默契性等,务必筛选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学作品翻译质量,达成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相融。  相似文献   

6.
语言风格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不仅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和手段体现自己的存在。语言风格的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并且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从语言风格及其可译性谈起,并通过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和探讨语言风格的翻译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7.
汪卫红  何霜 《双语学习》2007,(12M):183-185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一定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势必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学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手段在文学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绝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的方法,而必须从具体的上下文及其文化内涵,选择最适当的手法来传达原著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影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其翻译语言有一定的特殊性,即:聆听性、即时性、大众性、简洁性、综合性和文化传递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世界文化交流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翻译在单纯的语言转换的基础上对原文也进行了一定的再创作。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读,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必须要慎重对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因而文化误读也是目前翻译理论界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就文化误读的产生及接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荆薇 《海外英语》2012,(12):158-159
英美与中国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文学作品翻译上也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诞生一定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基础,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着重认识到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手段的不同,争取能够实现英美文学翻译的文化传递,由此确定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读者的地位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艺术,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艺术。文章从文学翻译的基本特性,地域文化差异、思维模式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等方面来论述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本文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选取周绍丰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文学作品汉译中的应用。本文旨在探究如何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更好地呈现文学译本,以更好地借鉴和欣赏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和推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一些美质的损失.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审美损失进行适当补偿,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审美元素,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审美形式的功能丧失及补偿,审美形式的价值冲突及补偿,审美形式的形义统一性丧失及补偿.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的探讨对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有一定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转向"角度来看,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也受到了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丁晨 《海外英语》2013,(4X):153-154
翻译主要是将一种语言形式采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工程中,应该注意文化的转换,以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的使命,达到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该文主要进行分析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及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艺术气质和神韵,因而文学翻译也应当将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即"神似",作为最高标准。通过对众多译例的比较分析,从字词的调整、成语的运用、局部的转换、效果的补偿、形式的重构、风格的贯穿等方面归纳出文学翻译中力求"神似"的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小霞 《文教资料》2013,(25):30-31,33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本文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的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选材的影响。以中国文学翻译史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将中国文学翻译史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探讨意识形态和当时阶段文学翻译选材的关系,从而得出在文学翻译选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本文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特征为基础,着重讨论了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应注意到文学文本这些独有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文学文本翻译的神似,利于译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优秀语言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可以展现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生动地记录文学人物所在的时代语言,真实地反映文学作品所在时代的语言风貌。但到目前为止,对文学方言翻译的研究颇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学方言的语言功能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