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州宋氏家族从北宋前期开始崛起,历经三、四代的较为昌盛的时期,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其兴盛时间较短,只有50来年的光景,具有宋代家族忽兴骤衰的一般特征。宋氏家族盛衰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因素,也同当时宋代的政治、经济、战争环境以及重文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褚纳新 《寻根》2006,(1):65-71
浙东素称人文渊薮,南齐时余姚人虞和是浙东地区有史可考最早的私人藏书家。自宋室南渡之后,浙江成了全国的学术著述版刻中心,民间藏书蔚然成风。明代,随着姚江学派的兴起,余姚的科甲扬名于天下,“衣冠文献,益盛以大”。读书成就了学人的前途,也造就了一方乡土的藏书之富。泗门,这一浙东富庶之地上的书香古镇,其藏书文化,更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3.
孟义昭 《寻根》2014,(6):121-126
藏书世家清代南京藏书中,私家藏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藏书世家则是私家藏书的主体。清初南京藏书世家,首推江浦丁氏。丁氏藏书,可追溯至丁玺。丁玺,字伯符,明万历年间贡生,《金陵通传》称他"笃志力学,藏书万卷",开启了江浦丁家的藏书传统。丁玺之子丁明登,辞官归乡后,"筑园于乌龙潭,徜徉著书无间岁月"。至丁明登之子丁雄飞时,其家族藏书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丁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世家。  相似文献   

4.
史革新 《寻根》2002,(3):85-9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藏书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的藏书阁、藏书家层出不穷,尤以江浙一带为多。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一收录了从古代至近现代的藏书家共4715人,其中浙江1062人,江苏967人,两省总计2029人,占总数的43%。江浙一带藏书风气之盛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5.
侯敏 《华夏文化》2004,(2):36-37
中国书院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孔墨的讲塾,就是一种区别于“官学”的“私学”。但真正把讲塾推进到书院,还是秦汉以后的事情。两汉后以至隋唐,官学以外,名师大儒都聚徒讲学,传授结业。宋代学者在寺院教育的启发下,将唐代藏书、校书乃至研究学术的书院改造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潍坊地处齐鲁之邦,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出现许多著名藏书家,为保存潍坊地方文献,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近代以青州李文藻、潍城丁锡田最为有名。李文藻所著(所藏书日》、《所见书目》、《所闻书目》,多为齐鲁乡邦文献。清初目录学家意学城曾称他为“山在目录大家”。丁锡田精研文史,广泛搜集地方志.集成山东省各县县志,还整理保存了各种乡邦文献、名人著作集,成为研究潍坊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解放后,其子女将其全部藏书2300()余册捐献给潍坊市图书馆,后于1957年移交山东省图书馆收藏。解放初期,为保存古籍文献…  相似文献   

7.
在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流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代华阳王氏家族以累世科考成功而著称于世,号称"六世词科只一家",在科举对家族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王氏家族科举成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通过这一个案对宋代科举与家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祠堂:家族文化的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祠堂:家族文化的中心谢长法祠堂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宗庙,然而,真正的户外祠堂则是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祠堂的大规模出现则是在宋代。宋代理学家鉴于五代时士族衰落、谱牒散亡的状况,大力提倡恢复宗子法。宋代理学家提倡立家庙,供奉家族中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无常,不能适应学术文化发展的潮流,遭到世家大族的抵制。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到确立,世家大族政治经济地位稳固,积极利用家族资源建设家学。从东晋后期开始,世家大族权势衰落,家学、家风几乎成为维护家族地位的最后手段,生存危机和相互竞争使家学空前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科学都是以家学模式进行传承,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官学和家学的历史考查,可以探究这一时期学术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读蔡方鹿教授新著<宋代四川理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8月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宋代四川区域文化--理学为研究主体的专著.在作者看来,作为宋代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四川理学不仅是广义的宋代蜀学发展的高峰,亦是整个巴蜀文化发展的高峰,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宋代理学乃至整个宋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参见<宋代四川理学研究>第28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成熟、丰满时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宋真宗时期,既重视民间传统节日,又新创5个官方节日,增加了宋代节日数量,丰富了宋代官吏们的节日生活。在国家因事设节、完善中国古代节日“官民”系统结构方面具有开创之功,对后世乃至我国现代节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文辉 《中国文化》2008,(2):151-153
一谈及近代中国文献东流日本的问题,总要提起陆心源及其皕宋楼。陆氏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鼎盛时期藏书多达十五万册,分别以皕宋楼藏宋元古本、以十万卷楼藏明清秘本、以守先阁藏通行本。1907年,陆氏后人以十万元的价格,将藏书悉数售予日本三菱财团岩崎弥之助的静嘉堂。  相似文献   

13.
古代官府藏书的整理是封建文化措施的重要方面,从早期文化遗产和文化成就集中于国家机构和皇家藏书这一点来看,图书整理又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清理和对当时文化成就的检阅,毫无疑问,它对封建文化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我国从西汉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在政府主持下进行规模较大的图书整理工作,历史上称为“校书”。最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成果就是国家目录。可见“校书”与图书事业、目录事业的兴起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生产逐步发展的阶段,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4.
党伟龙 《寻根》2002,(3):46-49
古代中国学术与政治关系之紧密,堪称我中华明的一个显特征。但执意认为中国的学术始终不变地是政治的附庸,却似乎太过武断。我无意强调学术的“自觉意识”刚好从宋代开始,然而,至少,我认为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学术与政治二的关系处于某种相当健康的态势,不仅学术具备了独立的尊严,学们又何尝成为溺于“故纸堆”的酸腐学究?或许,这健康竟是空前绝后的呢。  相似文献   

15.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甫松 《寻根》2022,(1):76-81
北宋睢阳王氏,即以礼部侍郎、"睢阳五老"之一王涣,翰林学士、学者王洙,参知政事、目录学家王尧臣,藏书家王钦臣等为代表,长期活跃在北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世家大族,因居住在砀山、虞城、宋城等地(古称睢阳),而自称睢阳王氏.但在这样一个文化世家的家族记载中,对于其始迁祖只有官职没有名讳,本文即对睢阳王氏始迁祖名讳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刊书、读书、讲书、教书、著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传播事业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院。如作为读书之处的书院,作为著书之地的书院,作为藏书之所的书院,  相似文献   

18.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唐弢(1913—1992)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原名唐端毅,笔名风子、晦庵等。早年参加进步文化运动,曾参与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又编辑过多种文学刊物。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向学术研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当作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唐弢还是一位藏书家,1992年他将收藏的新文学图书悉数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地说:“有了唐弢先生的藏书,就有了现代文学馆的一半。”  相似文献   

20.
“义门”是我国古代一种基于宗法制度上的特殊的家族形态,它的特点是若干世的同姓直系、旁系的家族成员长时间里同居共灶。从汉代开始,不断有累世同居的家族和个人得到朝廷的嘉奖和社会的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族在政治的庇护和支持下越发兴盛,出现了影响深远的门阀贵族,累世把持朝政。宋代是义门的发展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若干世同居共财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和时尚,宋代最兴盛的义门是江州德安的陈氏,据《宋史·陈兢传》的记载,陈氏为南朝陈宜都王叔明的后代,叔明的五世孙兼,官唐右补阙。兼之五世孙伯宣避难于泉州,后迁居于德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