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以"产城融合"战略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为视角,以江苏省吴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吴中高新区")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破解城市发展路径的实践为例,论证了"产城融合"发展是苏州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必然选择,剖析了吴中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提出了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产城融合已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产城融合,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一方面发展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注重功能区的建设,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剖析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所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城融合基本概念、难点挑战和认识误区出发,进一步深化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基点和本质特征,系统化阐释了产城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体系,提出产城融合要注重城市规模、空间尺度、适宜产业、动态演进、以人为本等问题,防止概念误解和错用。以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的基本原则,并从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设施完善、环境提升、特色塑造等方面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完整产业链条的搭建,同时需要较高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园区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普遍弊端,旨在建立适用于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基于高新区产城融合的互动机制与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子系统理论,引入产城融合分离系数,以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并用熵值法为各类评价指标赋权重,最终取得各高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高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城市功能缺位,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空间的重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江门市为例,探讨产城融合中心示范区发展优势及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城市建设的新政策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为近郊小城镇带了发展机遇,将近郊小城镇纳入城市的发展范畴,承担城市功能,协调自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产城融合,重视农民角色的转型和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因此在评估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作用时,应当考虑产城融合的情况。基于此,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依据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从产城融合视角出发,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2009—2019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并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开发区升格有效促进其所在城市的创新水平提高;产城融合是升格开发区所在城市创新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促进服务共享、要素畅通和协同创新等发挥作用;受地理区位、发展水平影响,开发区升格带来的城市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促进效应有所差异;此外,开发区升格政策还具有线性叠加效应,随着开发区升格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创新的推动作用增强。因此,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开发区升格工作,加快产城融合和产城互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质量不高,快速城镇化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脱节,产生许多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本文对产城融合概念与特征、动力机制、评价、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呈现产城融合最新研究态势,发现产城融合内涵界定还没完全一致,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有待优化、发展模式内在机理有待深化等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结合乌海市申报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分析了乌海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和特色,提出了基于新形势下乌海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新机遇下通过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等方式完善乌海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保障。基于"金科产城"融合的视角,结合肇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实情况及困境,提出了"三链两化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及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手工搜集各地级市每年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质量,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原理计算产城融合度,实证分析了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城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其创新效应会随产城融合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呈显著边际递减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城融合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和“路径”两方面的异质性:产城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相较于“先产后城”的城镇化路径,“先城后产”路径下的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间机制发现,产城融合能从“人本导向”、“产业变迁”及“功能匹配”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本文对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新区是一种地域开发模式,而并非单纯的行政管辖手段,正为国内各城市广泛采用.本文在梳理总结学术界对城市新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区总体概况、发展的外部条件、动力因素、自身特征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城市新区微观运行系统上的特点,这一系统是由总体目标任务、产城融合互动、开发推进模式、政策支持体系等"四位一体"构成的,四个方面联系紧密、互相支撑,彼此的契合程度,关系到开发建设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产城融合的实现。常州在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产业新区生活配套质量低、老城区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市民化落后于产业化、部分农村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老城区产业升级、外来人口真正实现当地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满足育人工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要求。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我们需要抓住重要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效支持。广大高校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优化治理结构的同时促进内部的内涵发展,建设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应用型院校。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满足育人工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要求。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我们需要抓住重要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效支持。广大高校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优化治理结构的同时促进内部的内涵发展,建设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应用型院校。  相似文献   

16.
张辉 《科技风》2023,(9):78-80
“产教城”融合是以产业为依托,以教育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实现产业、教育、城市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转型与长效发展。本文将以天津为例,围绕职业教育中产教城融合的协同发展与共同创新等问题,探索产业、教育、城市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大脑已经成为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其在架构、功能和应用场景上的演进不断驱动着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但当前城市大脑仍处于功能与结构协同演化的阶段,有效实现数字赋能必须依靠城市大脑和功能小脑的协同合作.以温州瓯江口"城市大脑+产业智脑"为例提出城市大脑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以双脑并行实现系统化数字聚能;以双舱联动对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赋能;以数据整合共享推动业务功能的协同,以多维度的职能协同推动应用场景的创新,促进产城融合.这一机制激发了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对当前各地城市加快数字化发展,探索数字赋能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天水市受制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实力的现状,分析了发展绿色交通是现实需求,也是缓解交通压力乃至建设陇上最佳人居城市的有效方式。从天水市需要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提高居民对绿色交通意义的认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居民慢行出行、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车辆使用、建设景区公共交通接驳体系等路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制度建设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背景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多样化建设目标为主体,着力于健全产教协同治理结构、完善产教融合管理体制、创新产教融合考核载体三大方面,全面深入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成与经济发展相衔接、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先进城市纷纷谋划建设科学城.福建省部署依托福州大学城和福州高新区等推动规划建设校、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分析了建设福建科学城的基础优势,剖析了建设福建科学城的短板,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进福建科学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