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柳嘉 《传媒》2023,(16):53-55
近年来,AI、元宇宙等技术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关产业和赛道持续火热,Facebook、微软、苹果、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卫视等主流媒体也不断加入其中。虚拟形象作为元宇宙概念中数字人化身的代表,正逐渐成为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边界的关键突破点。以丰富的虚拟形象人设、内容和场景占据用户心智,并为娱乐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AI角色拓宽了娱乐节目的沉浸互动形式,强化了大众在虚实融合中的感官体验,提升了内容与平台的传播热度。  相似文献   

2.
徐敏 《视听》2024,(3):122-126
数字时代,数字音频产品场景化、沉浸式、伴随性的传播优势展现出新的发展潜力。音频广告也呈现出个性化定制、人机互动性强等新特点。研究发现,音频广告可以在互动仪式下为听众打造想象空间,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产生情感互动。未来,音频广告应“精准投放、有机投放”,内容创意至上,积聚情感能量,提升投放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5G、脑机接口、裸眼3D和R系列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共同建构下,一个能够全面激发空间资源活力,深度融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延伸时空的元宇宙,为数字阅读搭建了“三度空间”“三重勾连”的超级场景。每个读者都可以具身在元宇宙数字阅读空间里进行内容体验、符号编辑和仪式互动。在“技术—空间—身体”的框架下,元宇宙推动着数字阅读从读者导向转入空间导向,“身体在场”的全感官阅读体验拉近了读者与地理位置及社会的距离。读者在元宇宙数字阅读空间里以多重身份参与仪式互动,仪式象征的空间边界不断被拓展,共情共感的互动仪式链将读者以共同体形式聚集到一起,实现仪式效力和文化增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档案数字叙事凭借其沉浸式和互动性特点,使档案数字叙事用户与档案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空间中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情理共鸣。论文依据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互动仪式链构建的空间界限、符号焦点、用户群体、情感基础四个方面分析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运行机制,对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构建提供可行方案,最后对档案数字叙事仪式链进行情感能量分析。通过引导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中的情感积累,构建差异化的档案叙事互动市场,为档案利用与赋能提供理论方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洪少华  卢晓华  刘洪静 《传媒》2023,(23):58-60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成熟与落地,国内主流媒体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虚拟数字人在专业服务、偶像娱乐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出了虚拟记者、虚拟主播、虚拟主持人等一大批“数字媒体人”。针对当前虚拟数字人在主流媒体的应用痛点,可在拓展应用场景、突出情感设计的同时加速构建虚拟数字人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身份认证体系,推动虚拟数字人的更新迭代及其在主流媒体的应用完善。  相似文献   

7.
通过信息无障碍建设消除数字鸿沟,以信息技术赋能社会群体,成为亚洲区域化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共同议题;以无障碍出版推动无障碍阅读,成为新时代出版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除了技术层面提升用户体验的维度,还要以情感化设计理论补益无障碍出版的情感层面,满足阅读障碍者外观接触的新鲜感、使用过程的愉悦感、情感激励的成就感等情感需求。通过构建以阅读障碍者需求为核心,以新兴媒介技术为支撑,以无障碍格式出版物为手段的互动体验无障碍阅读路径,建立无障碍出版与传播一站式平台,助力阅读障碍者跨越数字鸿沟,完成“数字融入”,进一步营造我国立体化全维度的无障碍出版与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8.
郑家鑫 《传媒》2021,(1):37-38,40
移动视频直播打破了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传播界限,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具有双向互动、动态开放的沉浸式场景,受众在其中可自由表达自我,充分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本文以媒介场景理论为指导,从场景构成的空间与环境要素、受众状态要素、社交关系要素三个维度入手,对移动视频直播场景进行解构分析,希望能够全面认识移动视频直播的本质规律,为后期传播策略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杜宇静 《今传媒》2022,30(1):97-100
疫情期间众多博物馆通过线上虚拟技术满足了观展的安全需求,多数观众甚至认为线上观展能够观看的更清晰,便捷的操作能够替代线下的观展体验。那么线下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能够被革新的技术所替代吗?线下博物馆展示空间所不可替代的特性又是什么?或许是通过多元感知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真实感体验,是不能够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人类真实的感官体验。本文以互动体验为切入点探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为观众营造具有真实感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展示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探讨以及对真实感中的"五感"的有关互动体验分析,探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互动体验的多元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时代的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其互动性,然而现有理论研究对于移动社交阅读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涉及的较少,有必要对移动社交时代数字阅读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深入揭示。[方法/过程]通过对现有移动社交阅读互动研究的不同维度梳理,从互动链、互动域、互动场3个层面厘清移动社交阅读的互动方式和互动关系,构建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并从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双路径对互动效应进行深度揭示。以"云舟"知识服务空间为例,对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对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的研究,厘清移动社交网络阅读互动的脉络,以利于促进移动社交网络阅读互动由同质性向异质的转变,实现移动社交网络阅读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景剑雄 《编辑之友》2023,(2):106-112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纸质地图出版物中,地图叙事特征体现在地图图像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探索,当纸质媒介转变成数字媒介,交互性则给地图叙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章以电子绘本中的地图图像为切入点,从单一地图界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机制、地图界面切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关联两个方面,分析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特点,提出基于虚拟全方位空间融合的图像交互、依托虚拟与现实空间组合的人图交互、模拟手动翻页切换空间的视角变化、采用触感交互切换空间的大小变化四种电子绘本地图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路径,旨在通过对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关系的解读,为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研究打开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元宇宙场景的想象是推动互联网形态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想象的可供性”视角,探讨了人与元宇宙场景中四个基本要素(数字替身、虚拟社交网络、虚拟经济、虚拟情境)之间的关系想象。数字替身被想象为能将人从现实世界中解放、虚拟社交网络被想象为数字替身之间能跨越空间实现面对面交流并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虚拟经济被想象为一个应与现实世界经济系统连通的全新经济空间、虚拟情境被想象为能给用户提供身心完全介入的沉浸式场景体验。本文从技术角度认为元宇宙实现还需要取决于VR硬件、产品形态、算法、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突破,不能过度放大对元宇宙的想象,要防止非理性的炒作。  相似文献   

13.
豆瓣小组是社交媒体时代虚拟社群的典型代表,其中图书馆小组聚集了大量拥有共同阅读志趣的用户。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发现,组员通过虚拟在场,经由符号区隔与小组准入机制构建群体界限,围绕基于地缘的实体图书馆这一共同关注点不断地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总体良性的互动仪式行为。通过分析豆瓣图书馆小组互动仪式链形成的机制,提出了对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随着显示技术与互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慢慢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虚拟现实有两大类的发展方向:一类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对真实世界数字化,如数字城市、数字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另一类则完全是虚构的世界,包括虚拟人物、虚拟场景等。  相似文献   

16.
以直播为媒介的平台实践对消费者和企业的互动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观察对图书直播场景中的互动实践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主播身份调试与场景调性冲突、直播主体间有效互动缺失、把直播作为关系连接的长线思维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进而提出UOP整合,优化主播结构;重视直播社群建设,运营私域流量,搭建关系连接渠道;以强互动增强用户体验价值的互动模型和创新思路,以期从理论层面增加场景研究的丰富性,并为提升图书直播互动效果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空间对推动全民阅读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5家公共图书馆为例,以阅读空间中物理空间和虚拟技术空间为切入,深入探究全民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空间建设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数字孪生技术为智慧图书馆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文章阐述了数字孪生技术相关概念及内涵,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驱动的智慧图书馆阅读空间变革。重点从边缘端孪生空间、雾端孪生空间和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三个层级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应用模型并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照涵  吕欣 《传媒》2023,(20):49-50
随着三维引擎、三维重建、语音识别、TTS语音生成、动作捕捉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虚拟人业态正迅速跨出影视、动画、虚拟偶像等传统文娱领域,广泛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数字人业态正不断溢出影视、动画、虚拟偶像等文娱领域,逐步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然而,当前的数字人技术与功能难以满足用户对于情感化、智能化交互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通过总结当前数字人驱动方式与交互体验的局限性,重点关注AI生成式预训练模型以及情感AI等技术,从语义、情感等层面探讨数字虚拟人智能化与情感化交互能力实现的关键技术要素与功能构架,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从根本上改变和再造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互动方式,互动空间也由社会实践空间转向网络化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所呈现的流动性、再生产性以及关联性等空间社会特性成为人们互动交往的重要场域。在这个新场域中,虚拟阅读空间重塑了社交互动,主要表现为:在媒介逻辑下构建了虚拟互动的新秩序,借助符号互动形成阅读社交的共同在场,个体通过自我呈现进行个体表达,并以虚拟共同体的形式重组了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