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在加紧侵略中国的进程中,就在中国东北策划并实施了长达20年之久的移民侵略,这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移民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仅次于战争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其动因、进程、侵略特点和危害方面着手分析。  相似文献   

2.
公共权力异化矛盾成为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高度的公共权力异化对民主化进程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从而阻碍民主化进程,而中、低度的公共权力异化对于民主化进程却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分析公共权力异化与民主化的关系,列举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权力异化侵犯民主权利的现象,阐释其在民主化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理论是在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解释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历史学家便将其引入中国问题研究,在伴随争议的同时为研究中国社会演进开辟了新的指向,提供了更加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本文从国内外对"公共领域"的研究入手,并进一步从公共空间、社团组织、公共传媒三方面对中国近代"公共领域"进行了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是通俗小说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小说作者通过传媒、社团等公共交往网络相互联结。编辑、作者之间以传媒为中心的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为他们编辑刊物、发表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所成立的文学团体,并无明确的宗旨和严密的纪律,但在团体活动中,他们也分享相近的价值观,并使这种友谊性质的交往网络成为了保证他们编辑和创作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周瘦鹃主编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作者群体的交往,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创作群体公共交往网络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本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史苑又新添了一朵夺目的奇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与资产阶级史家的两种风格殊异的治史模式,他们在治史旨趣、历史观和方法论等层面大相径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本世纪头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乡城迁移人口呈上升趋势,并在城市定居或暂居。迁居人口对住宅需要增加,但有效需求不足,住宅供给以市场为主,但政府公共供给不足。他们的住房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本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史苑又新添了一朵夺目的奇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与资产阶级史家的两种风格殊异的治史模式,他们在治史旨趣,历史观和方法论等层面大相径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与现代民主进程的推进,公民社会参与教育改革日益频繁.本文以美国为个案,对公民社会参与其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措施与特征予以剖析,旨在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公立学校200年:问题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广泛传播于欧美国家的工业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民主政治的思潮使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遭遇了严重挑战。国家举办的公立学校大量出现,学校的重心由民间转向公立,公共教育制度由此得到奠定。公共教育制度是在两个科层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政府行政层级和个人能力层级,因此这一制度具有典型的科层特征。通过国家的力量普及教育,建立独立的学校系统并纳入国家的公共管理之中,这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公共教育制度在其200年的发展中,有关国家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却进一步复杂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兴起的声势浩大的公共教育重建运动,涉及政府与教育关系、学校与市场关系、学校自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仍可看成是200年来国家与教育关系问题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多元化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公共管理已经取代公共行政成为当前行政学研究的主要范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凸显出的问题大多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有关,借鉴并推广公共管理理论的现实需求日益显现.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的复兴为契机,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构建起了稍显稚嫩但较为完整的独立学科体系,开始在当前中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的公共外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型,形成了政府外交部门主导、多部门配合参与、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完整体系。文章尝试从软实力视角对以色列公共外交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探究其公共外交策略得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得出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意义上,进行职工教育,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国职工教育的正式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今已跨越了近百年,其间历经产生、发展、破坏、重生与壮大,职工教育一步步巩固了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90年代纠结紧张的都市化进程中,最先触摸感知都市潮汐的是置身其间的都市人。亦乡亦城的精神漂泊,都市底层的生存之痛,中产阶层的消费迷狂,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都是都市化进程席卷下真切的都市体验。探取这些激荡在都市生存者内心的斑驳感受,聚焦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人境遇,并以此来观照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维熙50年代的小说创作向来鲜为评论界所关注,在50年代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从维熙的写作实践着“荷花淀派”的固有创作风格并积极地写这一进程中乡村中国的人事变迁、社会风貌与这一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作者始终关注着那些乡土中国子民在这一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心灵痛苦,这些饱含诗意化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构成了某种张力,概念化的书写更成为其这个时期创作的一大败笔。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20世纪后期美国努力提供"普及"大学入学机会的高昂成本,作者带着美国如何为"大众"高等教育买单的问题,追溯了大学从公共资助向私人资金的转变.当20世纪70年代公共资助减少时,许多大学开始提高学费并寻求与公司订立研究合同.这两种策略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以学费补贴贷款和企业研究专利保护等形式),但最终都促进了大学持续的"商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批判所谓的军工复合体,起初他们要求一种更多为个人或私人目的服务的大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资金的减少使他们承担了巨额债务以弥补高等教育的成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大学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把追求知识等同于追求"文凭".同时,随着研究事业开始被利润所驱动——越来越多地关注保密性和市场需求,结果是对学术、科学以及大学为公共利益服务理念与日俱增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6.
晚清中国驻美公使是东方古老的农业中国孕育的英才,他们在风雷激荡的年代走出封建帝国的大门,置身于繁华的资本主义美国.他们惊羡于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惊奇其迥异于中国的制度文明,同时也有些许疑惑;他们思考、判断并对中国内政进行省思,提出了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从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晚清中国驻美公使对美国的认识和对中国内政的省思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文明可以在互动中得到鉴别、扬弃、共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文精神”讨论的回顾,展示了其产生背景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人文精神”距今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要将其拿出来,无非是以一种远距离反观,再一次回顾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世纪之交对公共空间的探索,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公共空间的发展是如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张泽宇 《历史教学》2004,2(12):19-24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者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昊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1):98-101
宋哲元与韩复榘同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两人相继成为华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前,他们主政的平津、山东对国民政府都处于半独立状态。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与韩复榘的对日态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人对日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抗战进程,也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潮汕地区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一次大规模民众运动与地方政府外交途径相结合的爱国运动。它成功地将潮汕地区的教会学校置于中国的私立教育体制的统一管理之下.并迫使其进行改革.以切合潮汕地区的实际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潮汕地区的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