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浙江省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场地是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行为空间的基本运动设施之一,是体育运动的最主要物质保证。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技运动训练水平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变,同时还直接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场地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客观、全面地反映我省体育场地的现状和发展轨迹,按照全国统一部署,从1995年底开始,对建国46年以来我省的体育场地进行了普查工作。在各级…  相似文献   

2.
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可以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民健身背景下,二者只有实现协同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旨在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事关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论述中国人的"心理"与中国体育发展的辨证关系,从体育的本源出发结合世界体育强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应该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同时认识到竞技体育的不可替代性,协调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辨证关系,使国家真正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可以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让二者更好更快地协同发展,值得深思。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并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建设,旨在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使我国成为竞技体育大国,群众体育发展相对不足。体育走近群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体育在当代社会的必然取向,也是体育的本质回归。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群众体育,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6.
试论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回顾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就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群众体育优先、竞技体育优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3个阶段;在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将呈现地位平等性、发展同步性、动态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定。其要素主要包含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文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得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应以人文本,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调整和促进竞技体育结构,优化发展学校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体育思想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影响的研究,认为体育思想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经历的基本融合、断裂、协调等与体育思想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主线,分阶段回顾了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的历程.研究认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始终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要求下进行;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取向,促进了对竞技体育的有所侧重;顺应经济社会变化而实行的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调整,体现了继承发展、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有所侧重战略下,形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明显落差.对"后奥运时期"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举国体制引领下,中国竞技体育在70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群众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目前应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契机,通过体育强国战略体系建立,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健身俱乐部作为一大体育产业支柱,是协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的良好中介。文章从健身俱乐部的角度来探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并试图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和农村学校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作用的探讨,提出构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既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指导农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动农村体育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2.
广东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 《体育学刊》2007,14(6):56-58
毽球、珍珠球、押加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广东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广东高校已举办过多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单项赛事,并组队参加广东省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又可充实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借助高校平台,通过体育课教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和学生社团以及建立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与研究协会等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广东高校的开展将不断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新课标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优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许多优势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学校体育的结合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体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对强身健体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特殊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特别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极其丰富,是学校体育教育取之不尽的资源.文章在系统调研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维路径,以期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中国民族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体育是体育领域中永不陨落的星。本文从我国民族体育的现状、内容、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它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及作用。论证了我国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7):100-101,131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制订,高校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的单一功能逐步向健身、健心、体育娱乐、交际、终身体育等多元化发展。休闲体育也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运动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内容。因此,为促进高校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探讨一下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发展层面是为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服务;社会发展层面是终身体育和民主化体育教育的实现;学校发展层面为丰富内涵、精细管理,均衡发展、强体兴校;学生发展层面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后,提出顶层设计,政策引领;多元参与,共同促进;科学管理,注重实效;确立目标,全面发展等学校体育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希望以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育人任务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的体育经济政策保障体育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对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的体育经济政策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阐明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科学合理的体育经济政策是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指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并指出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生态学的共生原则,就当代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现状和发展展开一个新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旨在促进我国的体育事业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进步和发展。考察的主触角是:体育与社会的共生机制,国家与地疗的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系统内环境与外环境,体委系统与教委系统的协调和体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