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成为图书馆管理主旋律的背景下,本文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了“以人为本”的馆员管理实现途径。文章认为单纯的以“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去实施对馆员的“人本管理”,不完全是“以人为本”的馆员管理,只有以“复杂人”为本的馆员管理,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馆员管理。  相似文献   

2.
朱益寰 《视听界》2006,(1):174-175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有其科学的内涵。这种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是管理者由人性恶的“经济人”假设转向人性美的“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设,及由硬管理的理论转向注重人的情感、人际关系、参与管理、内在激励、潜力开发等的软管理理论。“以人为本”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的一种科学管理思想。“与您同在”实际体现的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观念。具体就是职工与组织同发展,下属部门与总台同发展,媒体与受众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与您同在”,是我们实际工作的重要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工作实践,着重…  相似文献   

3.
杨志刚 《记者摇篮》2005,(10):40-41
办报纸是给读者看的,办报人要心中有读者。现代社会的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不仅是满足阅读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有用性.即从“功利”角度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对此,如何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晚报“三贴近”效应,是媒体竞争中的利器。  相似文献   

4.
创建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管理理论沿着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决策人”和“复杂人”这样的进程发展,企业管理理念也从“以物为本”到“以市场为本”,再到“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为资源管理思想,它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2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千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有人事档案的40%。这种现象在单位一样存在。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的很多领域内出现了“实名制”呼声。人们的初衷是.通过实名制.让贪官现形,让票贩子绝迹.让网络犯罪者露出真面目.让失信者守信——实名制,背负着太多人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和对诚信的渴求——因此甚至出现了一些盲目迷信“实名制”的人和部门.他们对自已顿域莫须有地担忧因而提出了“实名制”.仿佛.“实名制”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而说到底.实名制仅仅不过是一个技术手段。它可以治标.不能治本。也许,对它的期待越多。失望也会越多。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社会新闻占据一定量的比重。社会新闻引人关注,也容易引出争议,因此,把握好社会新闻的“量”与“度”,是新闻采编人员要认真细致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家菖 《大观周刊》2011,(44):58-58
“生态人”以全人类利益和追求为基础,在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价值理念。它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否定,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思潮之一,而且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这是新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句表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一“权力”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笔看来,要成为一面好的“防火墙”.一个好的“减压阀”,媒体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在施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同时也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连的意识形态也及时跟进。民生新闻便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事档案的重要性与权威性日显弱化,“弃档”、“废档”、“死档”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应引起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探讨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人们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常挂嘴边。这说明,一是大家都在追求时尚,不甘落后,是与时俱进一族:二是表明每个人都高度重视他人和自己了,是否被“人文关怀”,是否“以人文本”了。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报纸,就更应该始终不忘“人文视角”,因为平常百姓都“人文”了.你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何谈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俘虏”读者的心,让读者对你保持高度的忠诚度。何谈这与我们常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度契合。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保持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生活目标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14.
孙倩 《今传媒》2005,(12X):40-40
社会新闻通过报道社会中某个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的是一种柔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就是人们常说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也正是基于此,“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就应该得到更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新闻之“德” 新闻人“掌握”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关”。新闻舆论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从某种意义说,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闻人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  相似文献   

16.
严志成 《传媒观察》2006,(10):58-5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类学视野中,人已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性而存在,而这也是我们讨论“三农”问题这一中国历史性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  相似文献   

17.
“雨人”,这个孤独症患者的代替词汇,并不只是出现在国外的大片里。1982年,江苏南京出现了全国首例孤独症患者的报道。此后,越来越多的“雨人”浮出水面。保守估计,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达到180万人,其中儿童孤独症有40万。众多小“雨人”的出现,给成千上万个家庭带来了经济、精神上双重压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孤独症患者却一直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十五”末,这一群体都未能纳入残疾人保障的范围。20多年过去了,第一批被发现的“雨人”早已长大成人,由于就医难、就学难、生活难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这一群体已从未解的科学领域跨越到了棘手的社会范畴。关爱他们,似乎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刻!  相似文献   

18.
彭钟仁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27-27
现在有些人谈起“四书五经”,就联想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其实这些陈腐的思想大多是后世儒家学者的发挥.并非直接来自“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9.
人们习惯地把编辑称为“把关人”.这是缘于编辑的工作性质。如果说记从事采访,同新闻来源直接发生关系,可以叫做“第一把关人”,那么编辑从事新闻产品的最后加工和定稿,则可以叫做“最后把关人”。经过编辑的手,新闻报道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完善的还是不足的,就最终决定了,所以编辑的这种“最后把关”就要求编辑应当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何谓“人文关怀”?综合各家所言,“人文关怀”指的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