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是中国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采用的两大主流模式。两种模式在设计上均解构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建构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它们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特征,但在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序化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均需要较高的框架性教学条件。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工作过程本位的转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实践分别以专业基础课、模块式课程和整合式课程的形式呈现,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望未来,从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视角,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加强"职业人格"本位理念的确立、综合型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师协作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学科课程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合法性正面临着危机,这主要体现在行动体系对学科体系解构与模块课程对学科课程的拒斥.行动体系课程话语强调应当以典型的工作过程逻辑来建构课程内容,认为行动体系的建构必然会导致学科体系的解构;而模块课程则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设计相应的模块来培养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不再遵守学科逻辑.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的相互对立,职业能力与学科知识的相互拒斥本身意味着一种职业教育课程论危机.行动体系与模块课程并不是两种恰当的言说,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运作,更应是思想、理论和方法层面的革命。本文从价值论、认识论角度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从外烁论的教育观走向内发论的教育观,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由单向传授的教学观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只有这样,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具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掌握课程评价的内涵、特征及流程,把握课程评价要素,切实解决职业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学科课程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合法性正面临着危机,这主要体现在行动体系对学科体系解构与模块课程对学科课程的拒斥.行动体系课程话语强调应当以典型的工作过程逻辑来建构课程内容,认为行动体系的建构必然会导致学科体系的解构;而模块课程则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设计相应的模块来培养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不再遵守学科逻辑.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的相互对立,职业能力与学科知识的相互拒斥本身意味着一种职业教育课程论危机.行动体系与模块课程并不是两种恰当的言说,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课程秩序的解构与重构."核心素养本位"的重心指向了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所需求的能力或素质等领域,并承担了课程目标和课程观的双重角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知识选择、课程权力与课程文化等多方面的失序,基于此,需要促进核心要素向学科课程转化,建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范式;促使课程权力向学生下放,提升学生个人知识的建构能力;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学生的生活需要规范课程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9.
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课程改革会碰到许多具体的问题与矛盾,正确处理与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将有助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促进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0.
赵云雁 《教书育人》2001,(22):31-32
大凡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尤其如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的改革,最终都将归结到课程的改革上来。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训练职业能力服务,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是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的关键,也是我们潜心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专业学科模式、能力本位模式、综合制或选修模式。其课程结构大体分为四类: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  相似文献   

11.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自上而下的,表现出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的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传统学科体系职业教育课程有接受性、被动性的学生观作支撑.职业教育课程学科体系的解构及项目课程行动体系的重构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学生观的变革.项目课程能力观.结构观等能否确立,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能否树立创新性、生成性和总体性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3.
课程需求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也是划分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内容的依据。在对职业课程开发中学科本位需求分析方法的批判和对能力本位需求分析方法的发展上,探讨了以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分析为核心概念的职业教育课程需求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初步构建该方法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要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必须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变革.职业教育课程的变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改革由学科本位教育转变为能力本位教育的教育思想:采用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完善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推行个性化教学,以达到社会化学习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万瑶  孙梅 《成人教育》2023,(9):82-88
鉴于任务本位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职业院校若能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构建信息化教学的适切路径,将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任务本位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涉及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教师技术胜任力问题等,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该理论的适用性,从宏微观情境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任务本位课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既不同于技能训练课程,也不同于任务本位课程,能最为有效地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项目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方法上则要注意把握任务与项目的匹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清晰准确地把握微型课程概念是进行微型课程研究和实践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对微型课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学科视角、校本课程开发视角和信息技术视角。不同的视角对微型课程内涵有不同的界定,所指向的课程问题和课程实践也不尽相同。准确把握微型课程的外延.需要了解微型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同时还要明确微型课程的决策和开发主体,理清微型校本课程和学科微型课程的关系。同时。要准确把握微型课程的概念,还需要厘清其与微课程、微格教学及校本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8.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成为当今世界职教改革的方向,它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与广泛的国际背景。对它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能力的涵义、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等方面学界提出的不同研究观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可以看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虽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流行的基础开始削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合理借鉴能力本位课程理论并将重心转向关注人本身或者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这将成为职教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能育是职业教育类型的本质与核心特色。选择能育视野探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符合事物本然逻辑的一种科学认知和精准施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因袭学科教育课程模式,学习套用国外课程模式,本土化改造的自我创新"三阶段"的演变。职业教育能育课程改革创新方略:深度推进"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加强职教特色的教材改革建设,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实现能育课改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能力本位”是以培养职业岗位实际做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随着产业形态变革与职业教育高移化,这一课程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中均面临严峻挑战。把职业对人的要求作为展开教育逻辑起点的根本属性,使得“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核心模式的主体地位不受质疑。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发展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切入点是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中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概念做出重新解释,并深化对其开发技术的设计,包括在概括性层面理解和分析工作任务,把职业能力作为关键性课程要素进行开发和设计职业能力的教学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